“十四五”期间中国供应链发展的新征程

2021-11-01 00:00


(一)物流发展大变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总值从2002年的23.3万亿增加到2020年的300.1万亿;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02年的18.9%降到2020年的14.7%;物流从业人数从2000年的2000多万增加到2020年的5191万;港口货物吞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均为世界第一,中国的快递包裹量2020年834亿件,在全球快递业务量中占比超过了6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已是世界物流大国,成为全球供应链枢纽。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还不是物流与供应链强国,行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01


中国已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现在处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要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为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服务,但目前发展短板仍很多。


(1)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仍偏高,虽然这与产业结构有关,不同国家计算方法也不同,但重要的是要从物流与供应链本身去找问题。目前,中国物流业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式发展,“十四五”期间,物流总成本有望圧缩2个左右百分点。


(2)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可以改造传统产业,主要路径是产业融合,但实际上,物流与各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在广度与深度差得很远,这一点可以从工业与流通业的物流费用率与产品库存率居高不下得到验证。


(3)由于国家投资加大,中国物流的硬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比如,2019年物流业管理费用1.9万亿元,占全年物流总费用14.6万亿的13%,高出发达国家二至三倍。又如单里程费用,特别是公路货运,虽然低于国际价格,但全国综合运输费率明显高于国外。


(4)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与供应链在全球的空间布局严重不足,国际货运能力差,一些关键产品与技术缺乏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等。

2007年,世界银行推出了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该指数由六个要素组成,分别为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LPI既考察一国供应链的硬实力,也兼顾软实力,实际上分为两类,贸易和运输便利化,供应链管理、运输和物流竞争力。2018年的全球排名德国第一、日本第五、新加坡第七、美国第十四、中国大陆第二十六。可见,发达国家既在硬实力上下功夫,更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02


新冠病毒大流行冲击着全球经济,冲击着全球的治理结构,冲击着人类本身。全球经济增长已从5%时代进入2%时代的低迷期,蛋糕做不大,但抢的人很多,使国与国各种矛盾冲突有可能激化。中囯必须学会去面对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场景,学会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所带来的变化。


2018年10月,美国先后出台了《美国制造业供应链弹性与脆弱性》的报告与《美国联邦信息通讯技术中来自中国供应链脆弱性分划》,详细地分析与评估了《中国制造2025》对美国工业、科技、军事的损害,也就是供应链短板,从2019年开始,美国对这些漏洞采用手术刀式的排查,进行一一封堵。2021年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美国供应链行政令”,旨在加强美国供应链弹性、多样性以及安全性,振兴和重建国内制造能力,促进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该命令要求对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稀土矿产和药品四个关键领域的供应链进行为期100天的审查。此外,拜登总统还要求对包括技术和食品生产在内的六大行业的供应链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审查。重点对准中国,并要求盟国的联合行动。


03


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进入了供应链时代,物流业本身也必须转型发展。目前,全球物流在向三个方向演变:一是物流通过供应链模式,加速与产业融合,其融合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二是物流已从企业层面向产业、城市、区域、国家层面扩展,从战术变成战略,物流细分加速。三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给物流业科技赋能,成为智慧物流,而供应链作为一种组织方式与模式创新改造着物流,物流是供应链的核心部分,物流业本身也成了一种供应链系统,成为供应链物流。



04


通过“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在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富裕的、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这将是一个世界奇迹。为实现此目标,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战略,物流业如何运作?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过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物流业如何发力?面对严峻形势中国物流业发展要把握大势,稳住四个阵脚。


稳住四个阵脚


第一、世界不管怎么变,主流仍是和平与发展,中国仍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所以,中国物流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到2025年,全国物流总值将突破350万亿元。


第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规律也不会改变,但外部环境在变,规律的内涵也会变,一定会有创新。


第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中,从生到死,都是企业发展的丛林法则,谁能淌过激流,冲过险滩,爬过高山,在同样的环境下,看大家有怎样的战略与策略。


第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消费是第一拉动力永远是对的。


(二)我国供应链发展的“十四五”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现代化水平。


这里,党中央给我们提出了“十四五”物流业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


四个问题


第一、包含物流业在内的现代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哪里,如何突破,使物流业真正起到国民经济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


第二、总书记指的短板、堵点,在物流业表现在哪里,如何补齐短板、打通堵点?


第三、为什么要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经济性与安全性如何结合,这种能力的高低如何评价?


第四、如何建立扩大物流双循环的有效制度,特别是加快培育完整的物流内需体系,破除制约供应链优化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总纲下,有关部委正加紧制定专项规划,包括现代流通体系、物流业、冷链产业、供应链发展等等。有实现目标,有重点工程,有应对措施,十分具体。我个人认为,应理清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01  进一步夯实物流业的基本功


物流业要狠练内功,首先把自已的事办好。物流业的基本功从“系统论”角度,可区分为(1)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综合运输体系、仓储加工配送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2)物流技术与装备,包含物流七大功能的主要技术与装备,特别是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数字化技术与装备;(3)物流运作主体,包括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4)物流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主要是规划、营商环境、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等。


物流的基本功从“功能论”角度可区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中国不缺硬实力,而是缺少供应链管理、诚信体系、创新理念、品牌意识等软实力。


物流基本功能从“地缘论”角度,可区分为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战略,以及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构想,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笫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物流业必须走在前面。


对此,“十四五”规划作了详细安排,提出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同时,“十四五”规划要求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世界级机场群与港口群建设 ,加快邮政国际寄递中心建设,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02  扎实推进物流业的智慧化、数字化与生态化



目前,物流发展动力不足,有自身的原因,更有外部环境的问题,现在要做的是给物流企业与物流产业注入新动能。面对新冠病毒,物流业经受住了大考,机遇与风险同在,不少中小物流企业在生死线挣扎,但不少企业走出来了。


物流企业与物流产业的动能有三个方向:一是科技赋能,向智慧化、数字化与生态化发展,这是“十四五”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牛鼻子。所谓智慧化就是物流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这需要时间。所谓数字化就是把物流业变成大数据来决策与运行,这也需要时间。所谓生态化就是把物流看作一个有时空概念的生态结构,物流影响着世界,全球化也影响着物流。智慧化、数字化、生态化的目的就是降本、提质、增效,实现物流的现代化。二是实现物流的供应链转型,把物流变成一个供应链系统,所有物流企业都在不同的供应链中生存发展。三是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借用资本的力量,实现物流结构性重组,形成跨国物流企业领军的、大中小企业合理组合、不同功能的物流集群。



03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中国物流业要把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作为重点,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提升企业的供应链弹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以及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使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全球产业布局如何调整,供应链如何重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已占全球总量的30%,世界第一。在目前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路在何方?我认为有三大举措。


三大举措


第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包括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切实构建物流与供应链内需体系。


第二、根据经济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找准漏洞,打通堵点,补足短板。从成本驱动型的供应链向效率驱动型的供应链与市场驱动型供应链转变,大大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枢纽的质量,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需求与外国资本,中国制造业整体优势决不会消失。


第三、在企业、产业、城市与区域、国家四个层面全方位展开物流与供应链布局,企业物流与供应链是基础,产业与城市(区域)物流与供应链是重点,国家物流与供应链是根本。到2035年,国家、产业、城市与区域、企业四个层级的物流与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全面建成,供应链韧性与弹性进一步增强。


04  提升物流与供应链企业的集约化水平


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企业数量很大,有综合功能型的,也有专业功能型的,但“散小差”问题依然存在,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斗争中,中国物流企业可圈可点,但冲击也非常惨烈,目前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领军企业,但国际影响力较低。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物流公司能进入世界物流前十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20年物流50强,第一位是中囯远洋海运,2020年的营业额2212亿人民币,而同期,美国UPS的营业额为742.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30亿元)。通过市场优化整合,逐步形成10个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是战略需要。谁都知道,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一个国家有多少重量级的跨国企业非常重要。


05  加快培育完整的物流与供应链内需体系


中央要求,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从物流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要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物流与供应链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都有短板,但总体上是有效供给不足,现在由于生产方式与流通方式的变化,物流与供应链进入个性化与多样化时代,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与供应链的需求,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企业、产业、城市、区域、国家不同层面去打造,二是从物流总值构成的工业、农业、进口、可再生资源、居民包裹五个方面去打造,物流与供应链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要破除制约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制度障碍,推动物流与供应链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要破除制约物流与供应链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经济循环。目前影响物流的不仅仅是物流本身,科技、金融、人才、信息、法制环境也是重要因素。


第三、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物流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物流与供应链新需求,提升物流与供应链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物流需求的适配性。



(三)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展望


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的绿色制造、绿色流通也包含了绿色物流供应链。所谓绿色物流要求所有过程都要绿色,包括绿色的用水、绿色的包装、绿色的流通加工、绿色的仓储等等。


中国的“双碳”目标和物流行业的关系如何?根据美国统计,物流系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比重25%,其中61%为道路货运排放,物流在碳减排方面的任务非常重。根据中国交通部统计,中国物流过程中间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的10%,远低于国际的水平,与我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有大量的重化工行业相关。中国2020年公路的货运量是342亿吨,在当年整个中国货运量473亿吨的72%,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在低碳方面的目标和主要矛盾是一致的。


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以可再生资源为例,西方国家的钢铁、有色金属冶炼40%依靠回收资源供给,中国只占10%。因此,中国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当前,项目部准备在全国60个城市开展可再生利用的城市试点,总体来讲中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也是因为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目前很多国际企业动作很快,对于供应商的低碳甚至零碳供应要求很高,有些企业会切断不满足绿色要求的供应商。


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可做的文章的确很多,中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希望海南在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持续发挥自贸港优势,未来在起步物流、供应链方面形成后发优势,打造成一种有特色的物流中心、供应链创新中心,在国家绿色供应链、绿色物流发展方面做出海南样板。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21, 35(7)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Tags

站点地图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2025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UJCMS

琼ICP备200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