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1年9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和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和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学会主办,海南绿色发展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期“绿色发展”公开课成功举办。在本次公开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老师以《金融扩大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为题系统回顾了我国金融开放的推进历程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开放的历程
我国的金融开放和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和经济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根据时间脉络来看,我国的金融开放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至1991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本阶段金融开放的实践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办经济特区,在特区里实行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二是引进外资,购买技术来构建市场经济。期间,我国废除了外汇双轨制,人民币汇率由1:2.8下跌至1:5.25,有效鼓励了出口。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0年。1992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确立了我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推动了要素市场进行改革。在金融市场方面,自1992年,我国先后成立大量股份制的银行,允许民营经济办金融机构,这也是当时国内金融开放的重要突破。其中,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外汇体制的改革,核心内容是从原来的盯住汇率,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我国向IMF正式申请对进出口不进行外汇管制,从此人民币成为了一个贸易可兑换的货币。
第三阶段是2000年到2008年。本阶段的一些重大事件推动了我国金融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 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承诺,5年内金融业实现对外开放。在这5年过渡期中,最早开放的是保险机构。随后,大型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国内外上市,实现了与国际接轨。2001年至2008年,随着我国经济超高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由2000多亿美元暴增至4万亿,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又一次重要的外汇体制改革,放弃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量化宽松横空出世,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绝佳机遇。
第四个阶段是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开始实施人民币计价结算。我国同区域内如俄罗斯等国家优先采用本币结算。
总体来看,中国的金融开放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以实体经济为中心、金融服务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特色;其次,我国采取渐进式的开放政策,先选试点再推广。过去40多年,我国金融开放的逻辑清晰、积极,以开放促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第三,我国的金融开放进程是稳健的、得到全球认可的。在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开放的过程当中,出现金融危机的不在少数,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始终把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放在首位。中国可能是唯一保持了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且其中没有发生过一次全局性、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因此,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学习中国的经验。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2009年之后,发展中国家由约占全球经济GDP的20%到超过50%。第二,各个国家都逐渐进入信息化和运用现代技术的阶段,世界向数字化转型,原来传统优势国家的优势正在变弱,这使得新兴国家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第三,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由西向东转移,原来的重心主要在美国和欧洲,现在的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市场规则和国际货币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美元在全球使用过程中的权重和自身经济地位不匹配的问题日渐凸显。数据显示,美国经济约占全球GDP的24%,但美元占全球支付的70%。同时,华尔街还具备强大的调动能力,加之受美联储失于监管,导致美元泛滥,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范围就会波及全球。此外,由于70%的美元在国外使用,且各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持有美元,美元滥发和美元贬值的政策将对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开始呼吁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例如:欧盟提出强化欧元的国际化、发行欧元数字货币;上合组织提出域内交易本币化;我国也参与其中,2009年,我国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及人民币计价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发展蓝图
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避免美元贬值带来的经济损失。其次,中国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一个负责任的稳健货币来供其他国家来使用。
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该多元化,以适应国际社会多元化的状况,要有制约,要有体系,要保持稳健。多元货币体系中除了有发达国家的货币外,还要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将人民币加入多元货币体系,可以使国际货币体系更具全球代表性,更加稳健。但要使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还要取得和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第一,国家要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第二,国家在全球经济贸易中要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国内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此外,要实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的流通,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度,还要保证人民币的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在全球价值链和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中,要扩大本币计价结算的规模和占比。比如,一方面可以推动在全球布局的央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这样可以更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还要管住通货膨胀,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让拥有海外资产的企业更愿意选择稳定币种进行结算。另外,从厂商利润化的角度来看,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要保证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最好使用人民币标价,这样才能够稳定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此从国际计价货币选择理论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市场动机,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来看,2010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0.0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球几乎没有国家用人民币。从2010年到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快速提升,但在汇率改革后出现回调,有效抑制了市场投机。2017年以后开始回升,但中间不断反复,新冠疫情后又开始上升,并有了新突破。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总体呈现大幅攀升、高位震荡的特点。整体而言,前期的推进呈上升态势,2015年以后明显放慢且出现起伏。截止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上升到5.02,同比大幅增长54.60%,人民币国际化顶住压力,逆势前行,国际使用程度首次超过英镑,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度跃上新的台阶。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首先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强大的经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其次是金融开放,海南自贸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人民币的跨境投融资方面是拓宽人民币国际化的渠道。再次是人民币值保持稳健态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暴增。第四是我国国际货币合作的平台越来越广,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货币合作平台。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
第一,最大的挑战是国际货币的竞争。一方面,美国不愿意失去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另一方面,欧盟也在加快推动数字欧元的建设。因此,国际货币的竞争实际上非常激烈。
第二,是资本账户的可兑换问题。目前我国所有的开放渠道主要还是针对法人,资本账户对个人金融投资和交易控制严格,如果境外个人不能持有人民币资产,不能投资、运用人民币,我国可能会失去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应当思考我国在这方面如何突破,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去突破。目前,跨境电商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是其支付安全和性信息的隐私保护还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
第三,人民币利息高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很多货币采用零利率或负利率。在现阶段美联储不退出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如何让人民币作为一种高息货币的同时,还能成为主要国际融资货币,这也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