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10国陆海相连、文化相通,同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合作基础。面对西方金融政策波动冲击,人民币国际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也是承担大国责任的表现。其中,推动中国—东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金融体系稳定、规避风险,更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共建美好家园。
一. 东盟—中国合作概况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目前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2020年数据显示,联盟成员国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66713.73万人,GDP总量共计30021.52亿美元。
我国与东盟的多方合作渊源已久。中国—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在2021年重重考验下,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逆势上涨,达878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1%,东盟连续2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3年作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10国以外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主要缔约国;该条约促成了10+1(东盟+中国)、10+3(东盟+中、日、韩)等多边合作机制。东盟与中国等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形成了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自贸协定。截至2022年5月,该协定已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8个东盟成员国,以及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5国生效。
二. 人民币国际化整体进展
“十四五”规划指出“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维护金融安全、地缘安全和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短期内西方国家货币政策转向、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以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疫情封锁和地缘冲突,国际金融体系面临重重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为减轻外部冲击和降低风险的稳定器。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5月,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最新一次SDR(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结果,将人民币份额由10.92%上调至12.28%。SDR是由一篮子货币加权而成的国际储备资产,用以避免全球金融过度依赖美元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风险。
人民币成为境外投资者、央行的资产配置选择。据人民银行报告,截至2021年6月,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资产金额合计为10.26万亿元,同比增长 42.8%。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的币种份额明显提升。据IMF统计,2022年一季度,世界各国央行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共计33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68%,占世界央行外汇储备2.68%,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
人民币跨境结算能力不断提升。据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统计,2021年12月,全球币种支付金额排名中,人民币上升为全球第四。人民币跨境结算是对外货币合作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人民币出海”将直接推动周边经济金融合作,顺应货币体系去美元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国际趋势。目前,我国与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已经签订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
三. 东盟—中国双边本币结算进展
近年来,人民币跨境结算渠道不断完善,双边本币结算正逐步覆盖东盟国家。东盟各国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有限,积极在区域内推行双边本币结算,可以降低美元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在东盟10国中,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已经推动了与中国的双边本币结算,缅甸、越南在边境地区推动了与中国的双边本币结算。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9月6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正式启动本币结算机制,根据此前签署的《关于建立促进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本币结算合作框架的谅解备忘录》,允许双方使用本币进行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结算。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3月1日与柬埔寨央行、2020年1月6日与老挝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合作协议,双边本币合作协议允许在两国已经放开的所有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中直接使用双方本币结算。
此外,部分东盟国家在境内特定地区开展了与人民币的双边本币结算。缅甸央行2021年12月14日、越南央行2018 年 10 月 12 日起,在边境指定地区允许双方本币结算。
四. 东盟—中国双边货币互换网络
截至2022年6月,中国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bilateral swap agreements)是一种债务保值工具,用以减轻协议期间双方汇率波动造成的影响,或应对可能的流动性危机。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讲话中,肯定了金融危机与疫情冲击下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发挥的重要作用。历史上,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银行与泰国、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国达成本币互换协议,有效缓解了冲击。此后,各国积极与中国签订双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20年末,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达7560亿元,分别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老挝。
2021 年 3 月,由东盟10国、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中国香港金管局共同签署的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协议特别修订稿正式生效。该协议前身为亚洲金融危机后,为防范短期流动性不足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带来的冲击,2000年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的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2021年的特别修订允许成员国在美元计价贷款以外提供本币计价贷款;并将清迈倡议多边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的脱钩比例从30%提高至40%。此次修订引导区域内央行间开展货币合作,实际上加强了区域货币体系的去美元化。
东盟—中国的合作将继续推进,金融合作是中国对外合作的有力工具。目前,东盟—中国货币合作进展迅猛,在一部分成员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对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格局的大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始终怀抱着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初心,并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