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国内银行业也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银行业迎来更多新机遇、新动能,有望实现二次增长。银行业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提高站位,认清大势,在主动服务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及时抓住机遇,这对于商业银行未来绿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 商业银行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
“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既是面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求,为我国经济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大动力。
据权威机构预测,我国碳排放年度最高将超过100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而美国碳排放峰值为60亿吨,欧盟碳排放峰值为44亿吨,欧美碳中和计划时间都是205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分别有43年、60年时间,相比之下,我国具有碳排放峰值高、碳中和时间短、碳减排曲线陡等特征。同时还要看到,我国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关口,碳达峰时大概率还是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位置,碳中和前仍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势头,在发达国家中也没有先例可循。
在此背景下,要将减排和增长有机融入到高质量发展之中,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通过各类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改进能源生产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中,塑造不同于欧美、突破传统、引领未来的新发展模式。
自“十二五”开始,我国政府就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压力之下,动力提升,先机初显。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68.5%降至56.0%,非化石能源占比从0.7%升至16.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世界前列,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资源节约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创造了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和引领作用下,相关的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日趋活跃,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对领跑者的全面超越。商业银行应坚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积极拥抱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对商业银行来说,绿色金融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中国绿色信贷从1995年形成意识,到现在经历了将近30年的发展。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1995年就提示信贷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随后制定正式法规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过剩(“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投放。随后由于国际上尚缺乏绿色企业的统一评估框架,政府给予商业金融机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作为银行统计绿色信贷的标准。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明确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监管的刚性要求是商业银行推动绿色金融转型的强大动力。2022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银保监发〔2022〕15号),其中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另外,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行,疫情面临持续管控,企业融资需求走弱,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乏力,亟需挖掘新的蓝海市场来摆脱资产业务的困局。绿色金融转型既符合监管要求,又代表了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
二. 打造面向未来的绿色商业银行
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众多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绿色金融实践路径,就碳中和与绿色转型做出承诺,并在战略和产品层面积极布局和推进;这一方面源于政策法规推动,另一方面,数万亿量级的绿色金融市场机遇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发展动力。
从2020到2030年间,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循环产品和包装、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技术等六大核心绿色金融主题,将产生约5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其中,绿色能源、绿色交通是核心增长引擎,预估投资规模约为30万亿元人民币。聚焦国内银行行业,绿色金融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大机遇:一是新兴行业机遇。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和绿色零碳建筑等新行业、新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将引起行业格局巨变,商业银行可借机切入绿色经济转型风口,寻找增长机遇及开拓高价值业务。二是业务创新机遇。针对新业务种类,商业银行可聚焦产业链上特定环节,设计差异化金融解决方案与定价策略。三是盈利模式创新机遇。除绿色信贷业务外,商业银行可为绿色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打造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消费等多门类的集团化绿色金融品与服务体系,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将企业社会责任与银行业务有机结合,成为全市场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核心,占据绿色金融制高点。
要抓住绿色主题下诸多新机遇,商业银行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商业银行绿色转型应经过起步探索、开拓创新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实现绿色金融底层机制体制完善,完善内容包括企业治理架构、整合风控框架、建立数据与系统以及积极对外交流和声誉管理,以确保商业银行顺利推进绿色转型。
起步探索:处于绿色转型起步探索阶段的商业银行,应主动向监管、股东、客户和社会明确承诺减碳减排发展愿景,首先选择较为熟悉行业开展绿色项目融资业务,通过该项目该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突破,积累实践经验,并着手进行绿色业务点状布局,包括尝试参与绿色行业信贷、绿色资产管理以及采取部分减碳运营措施等。
开拓创新阶段:这一阶段商业银行需要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完成三项基础性工作:首先通过碳盘查与碳审计,明确企业自身的直接排放与业务端的间接排放水平,确认碳排放基线;第二,做出明确的碳中和承诺,包括具体达成时间(碳达峰与碳中和)以及碳中和的定义(范围一、二、三排放);最后,其绿色业务发展应以规模增长为主,在经营模式、业务价值率等方面与传统银行业务区分对待。
全面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从“融资、融智、融合”三个方面全力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建立完整的双碳目标体系与达成路径,对绿色业务按照板块、行业和产品进行细分,并制定具体的减碳目标与压降路径方案;其次,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人员团队、考核激励、数据科技等多方面建立起完善的机制体制支撑,有效支撑绿色商业银行转型;最终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双提升,通过“融资+融智”服务模式,将绿色业务打造成商业银行的价值业务。
三. 如何推动绿色商业银行转型
在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前,商业银行可通过《银行绿色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来评估自身绿色转型完成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战略蓝图、战略起点、战略路径、战略沟通、战略规划、决策工具、标准执行、风险考量、产品能力、组织支持等十方面维度。
当上述所有方面达到要求时,商业银行应积极筹措准备,着手推动绿色转型。从当下到2030年碳达峰,商业银行需经历两个关键转型阶段:第一阶段制定转型战略、理清转型路径;第二阶段落实转型计划、长期持续减碳。从蓝图规划逐步落到实处,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碳达峰、传统业务排放管理、构建绿色业务能力等具体举措,有效落实转型计划。
最后,借助绿色金融数据分析、绿色发展成熟度评估模型测算、行业洞察和绿色发展解决方案库、绿色动态跟踪评价等专业工具,商业银行可更好设计与实施绿色转型方案,推动自身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是领先商业银行未来十年的战略要务。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尚处于绿色转型起步阶段,部分头部商业银行虽已率先迈入业务开拓创新阶段,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及最佳实践,国内商业银行业应将这一议题上升到行长办公会的高度,自上而下实现战略聚焦,打造体系化的转型框架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