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开展绿色认证及环境效益测算

2021-12-31 00: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自“双碳”目标提出后,银行业加大了对相关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按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绿色贷款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

aec2bc8408d40f7c3ed15ce10505d5ec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图:绿色贷款分行业、分机构、分地区、

分类型绿色贷款余额占比情况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整理



一.绿色认证基础建设加快完善



作为绿色认证基础的绿色产业标准建设不断完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印发后,人民银行快速响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修订。根据该制度,人民银行口径的绿色贷款按用途划分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六大类。2020年,银保监会在2013年出台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基础上,制定了《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其中,绿色信贷统计范围包含三部分,一是与生产、建设、经营有关的绿色信贷,二是与贸易有关的绿色信贷,三是与消费有关的绿色信贷。


经过此轮调整,两部门绿色贷款统计口径仍存在一定差异,给出台绿色贷款专项支持政策和金融机构数据报送等增加了难度。为推动绿色贷款业务发展,应加强部门协调,尽快建立统一完善的绿色贷款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研究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标准的统一,使各类绿色资金衔接更加顺畅,为绿色项目融资提供便利。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激励银行加大绿色信贷资源配置。在2018年《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的基础上,近期人民银行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新版方案综合考虑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投资业务,并为绿色股票投资、绿色理财等业务创新预留空间,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银行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同时,新版方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和拓展评价结果新的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业绩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绿色认证助推绿色信贷商业和经济效益双赢



对于银行来说,开展绿色认证一是为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信贷资金及项目管理体系,降低信贷违约风险,确保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三是提升信息的披露透明度,吸引绿色负债,为后续绿色融资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充分了解授信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不仅可以体现银行的社会责任,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影响力;五是为获取相关扶持政策(如碳减排支持工具、贴息、减税、专项再贷款等)提供切实依据。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通过认证,可以获得更具公信力的信息,更易于掌握并确保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同时还易于判断绿色资产及项目的环境社会效益,为制定和执行配套利好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绿色项目的认证重点包含四大块内容。首先是资金用途,必须确保是绿色的。对于银行而言,发放绿色信贷要确保储备项目和未来新增项目是绿色行业、绿色类别。其次是项目评估和筛选,主要看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改环资【2019】293号),该目录包括6个一级目录,30个二级目录,211个三级目录。最后是信息披露和报告,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容,是金融机构识别、评估、管理气候环境风险的基础,也是外部透视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的重要窗口。2021年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编制下发了《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册(试行)》(以下简称《手册》)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方案》《手册》和《指南》为金融机构编制环境信息服务,最终目的是形成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于2021年初正式启动大湾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大湾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3家试点机构均已提交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通过“粤信融”平台挂网发布。


总之,绿色项目认证是可以帮助项目能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得到社会和公众的关注,最终实现商业和环境的双赢。



三.绿色项目具体认证过程



在绿色项目标准和原则框架方面,《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均对绿色项目的范围做出了规定。


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在认证复杂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项目描述判断是否在绿色产业目录内,第二层次是增加特定技术条件约束,最后是根据标准对照评估认证。以太阳能项目为例,就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绿色交通装备、设施、产品制造,节能改造及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航运八个二级绿色行业项目分项,而每个分项下的解释和限定条件都非常清晰,这即是通过所属行业界定绿色项目。对于通过特定技术界定绿色项目的,可以单晶硅电池组件作为示例,在《目录》中,将光电转化效率≥16.5%,组件自项目投产运行之日起,一年内衰减率≤3%,之后年衰减率≤0.7%的列入绿色项目,即是通过特定技术界定绿色项目的一个范例。


至于通过标准界定项目,则是最为复杂的界定方法,需要项目生产指标达到行业内先进值才符合绿色项目条件,比如光伏发电设备制造项目,生产不仅需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还要求光伏电池生产需达到《光伏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Ⅰ级水平。


绿色项目的审核关注点。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具有不同的审核关注点,原则上都需要一些基础性文件,如可研报告、可研批复、环评报告及环评批复等。此外,不同类型项目要求不同合规性文件。例如光伏发电项目的衰减率,因为有酸碱率、转化率等要求,除基础性文件以外,还需要看环境影响评价、温室气体减排量和掺烧比例等;污水处理项目,会关注温室气体减排量及其是否有甲烷回收装置等;绿色建筑项目,需关注保温材料、节能灯、屋顶反光材料使用情况,以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水电项目,大、中、小型不同水电项目有不同的认证要求,需特别考察、关注有没有移民安置、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存续期年度绿色认证。在绿色信贷存续期内,独立的专业认证机构对信贷资金投放项目的发展及其环境效益影响实施持续跟踪评估,并按年度出具存续期年度认证报告。认证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效益、节能效益、减排效益及社会影响等。认证方法有文件审阅、现场勘查、入户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等。



四.环境效益测算是判断绿色项目实质绿的关键



判断绿色信贷的核心标准是信贷资金最终投向是否为国家界定的绿色项目。绿色信贷在现实中是以各种具体项目融资的形式体现,即增加了绿色属性的各种信贷。而绿色项目第三方认证的本质即凭借第三方机构在产业领域和项目研究层面的专业优势,利用其专业能力和在专业领域的良好声誉,为绿色项目进行“背书”。其中是否量化评估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是体现第三方认证专业能力和提高公信力的关键。


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标准,依托深入的产业研究,为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提供具有广泛专业共识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虽然国际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标准,但国内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但是在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水污染及资源紧缺等问题仍是面临的重要挑战。所以,我国需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出一套可以适配我国当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项目标准。


二是评价指标方面,研究绿色项目环境效益体现形式及评价指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构建绿色项目评级指标体系,为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基础。


三是测算方法方面,依据《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GB/T28750-2012)《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20)《“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构建服务于绿色项目、操作性强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学体系,为绿色项目认证提供量化评估工具。


四是第三方服务方面,利用专业能力,为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等提供专业性的绿色项目识别、环境效益评价、绿色认证等第三方服务。


绿色项目评价的主要方面是项目环境效益的定性或定量评估。环境效益测算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项目,测算的基准线和具体测算方法有所不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最低可获得合理成本原则”(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以及审慎性原则进行绿色信贷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环境效益测算应采用测算当时合理、可靠的数据,数据源应能说明出处。信息披露应符合实质性原则。


对于典型节能减排项目的节能数据,应优先参考可研批复、其次为《节能报告》、再次为《可研报告》。对于污染物减排数据,应优先参考环评批复、其次为《环评报告》、其次为《可研报告》。污染物减排数据通常出现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环评报告》的“工程分析”章节、“污染物总量控制”章节、《可研报告》的“环境影响”篇章。然后,按照银行对项目的贷款余额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出本行贷款所形成的节能减排量。



五.案例说明



我们以一个样本案例来描述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项目评估认证和环境效益测算的具体实施过程,项目具体评估过程如下:


项目概况:位于西部某大城市的某公交总公司以扩大运能为目的向银行申请1亿元授信额度用于采购LNG型公交车。


项目识别和归类:依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采购公交客运客车项目车辆为天然气车辆(LNG),购置车辆符合《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JT/T711)等标准属于绿色产业项目;归类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一级分类、绿色交通二级分类、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和运营三级分类下的公交车辆购买绿色产业项目。


环境效益评估:首先,设定基准线,由于是扩大运能的公共汽车购置项目,故采取相同运输工作量下私人小客车、出租车运输能耗作为节能减排测算的基准线。其次,确定测算方法,在实际统计数据缺失的条件下,按如下步骤核算本项目的环境效益。


第一步,根据客车型号确定车辆额定载客人数及测算用载客人数缺省值。根据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原则,在公交车辆实际载客量统计数据缺失时,按乘客满员率的80%确定单车载客人数;私人小客车和出租车实际载客量统计数据缺失时,平均载客人数缺省值按3人取值;


第二步,根据典型城市统计调查研究案例确定车辆年运营公里数的值。在实际研究案例中,不同城市公交车辆年运营里程会有所不同,从2万到2.5万里程不等,本项目所处城市为一个二线城市,因此本项目该数据按单车年运营里程2.5万公里取值;


第三步,根据行业统计研究文献资料,确定不同类型交通工具平均人公里能耗及平均人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缺省值;


第四步,计算得出购置车辆可承担的总运输工作量及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步,计算相同运量条件下,私人小客车和出租车等出行方式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步,将两者计算结果相减,差额即公交运输方式的节能减排环境效益。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Tags

站点地图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2025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UJCMS

琼ICP备200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