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不论是“三区一中心”的重要战略定位,还是先行先试政策下,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目标,都让社会各界对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机遇充满信心和期待。近期,海南省正式发布《海南省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2021-2025年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政策方向以及实施路径,再次引发了市场对海南金融业发展的关注。
纵观《规划》全文,系统梳理了省内金融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和基础,客观分析了省内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不足,详细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为省内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同时,也为企业主体充分借助自贸港内金融驱动力,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和应用场景。作为指导省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该《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反映出省内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但同时,也要看到行业发展面临的艰巨挑战。
【一】实体经济是省内金融业发展的底层支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发展水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推动省内金融业的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夯实基础、补足短板。根据该《规划》分析,当前,省内金融业存在的“短板”主要集中在规模小、市场主体数量少、结构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人才匮乏等方面。
但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来看,阻碍省内金融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来自于省内金融业本身。从产业特征来看,金融业属于服务业,金融业的出现与兴起,源自于实体经济在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并非凭空而生、或者独立于实体经济。经验表明,一个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发展,受限于该地区实体经济的结构和规模总量。对于海南省来说,由于与内地交通的限制,省内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省内金融业发展的前提,要以适配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
不过从数据来看,近年来,省内经济虽然增长较快,但产业基础底子薄、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且受国内经济转型以及疫情的影响,省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支持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作用不断下降。在缺少实体经济可靠支撑的情况下,过快推动省内金融业超前发展,反而可能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
此外,海南自贸港作为国际国内的重要枢纽,将会构建起适配于自贸港的全新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并逐步形成对国际化服务能力有较高要求实体经济体系。届时,省内金融业的服务对象也将会发生显著的调整,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类型将发展明显变化。这就要求省内金融业要加快推动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对此,《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与海南自贸港发展相适宜的现代金融体系。但从各方面资料来看,适配于海南自贸港的经济体系,与当前省内金融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于省内金融业来说,在区域经济环境将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实体经济体系扩大自身规模,并根据新经济体系的发展进程,完成适配于新经济体系的业务转型,既是一次重要机遇,也将是一次严峻挑战。
【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规划》要求,将聚焦加强对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这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对自贸港产业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也与省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配。根据统计数据,旅游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对省内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也在明显加快,正有望成为增强省内经济韧性的主要产业。
但近年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影响,省内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新出现的新冠肺炎病毒变种,再次冲击正在恢复的全球经济,全球的贸易链供应链循环继续受阻。IMF、FSB等国际组织最新的经济分析报告中,也多次提到全球疫情发展对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受外部影响,国内多次出现偶发性疫情,而疫情防控带来的人员流动控制机制,也在不断改变居民出行的偏好。就目前来看,疫情常态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疫苗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省内三大主导产业所面临的需求萎缩风险可能将持续上升。
在产业需求下降、发展放缓的背景下,金融赋能支持也应采取更审慎的方式,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从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发展、提高产业金融化程度方面,转向助力产业增强抗风险韧性建设方面,针对产业特点和需求,创新设计定制化、差异化、长期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为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适配的风险缓释工具以及流动性资金工具。但从省内金融业来看,不论是机构类型、行业规模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还难以满足产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供需结构错配的问题还未得到充分认识。从长期来看,以政策驱动和财政补贴等方法,不具有可持续性,还是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对冲,充分发挥自贸港的优势条件,加快建立海南债券交易市场,联通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以省内金融业为依托,充分借助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人才、经验和工具,建立对省内主导产业发展的国际金融赋能机制。
【三】发展目标任重而时短,应立足省内禀赋
根据《规划》披露的数据显示,整个“十三五”期间,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较快。2015-2020年间,金融机构数量增加了36.08%,金融从业人数增加了20.90%,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61.09%,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额增加了121.11%,保险密度增加了77.43%。在此基础上,为满足自贸港建设与发展需求,《规划》又对“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具体如下表:
从主要指标对比来看,在2020-2025年期间,除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额、保险密度两项指标外,其他指标的年均增速均远高于2015-2020年,其中,最高的达到4倍以上。从各指标来看,实现的难度较大。以金融业增加值为例,近年来,海南省金融业增加值虽然处于上升通通,但震荡明显,近三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均未超过2%,2013年以来的同比增速最高也未超过20%。在经济结构转型、宏观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年均20%的增速,对于省内金融业来说,任务艰巨繁重。再以上市公司数量为例,截至目前,海南上市公司数量为34家,未来每年要上市不少于4家。此外,通常情况下,一家企业从申请IPO上市到获批,时间在两年左右。假定海南具有区域优先支持政策,时间降为一年,即便不考虑孵化企业的时间,完成目标的时间也非常紧迫,且需企业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从省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并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基础,从准上市企业外部引入来看,通常沟通时间较长,不确定性较大。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规划》的目标,还需要省内金融业开拓全新的业务增长点和业务增长模式。根据《规划》安排,将重点发展贸易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但除了在跨境贸易金融、离岸贸易金融、绿色金融领域,省内金融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禀赋优势外,在其他领域并不具备已成规模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在中短期内将更多的是以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为主,不具备成为支柱性业务的条件。
鉴于省内的现实条件,省内金融业应将业务布局重点放在贸易金融、离岸金融和绿色金融方面,加快建立具有较强业务增长能力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一是充分借助数据驱动和数据赋能的作用,针对跨境贸易新趋势,以数据链质量提升为主线,打造赋能支持新型贸易链的全体系、全方位的贸易金融业务链,并逐步延展至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提升省内金融业服务贸易金融的综合能力和辐射能力。二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监管沙盒在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从特定区域离岸金融创新试点向全岛覆盖的发展路径,推动省内金融机构建立离岸金融专营部门,积极参与省内离岸金融试点,练好内功、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三是在深度挖掘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内含价值,以生态价值为基础,加快在海南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不断创新设计适配于海南自贸港发展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打好“生态牌”。
【四】小结
根据海南自贸港发展规划和要求,2025年海南将全岛封关运作。对于海南省金融业来说,“十四五”时期将是全行业完成转型升级的最后一个窗口期,也是自贸港金融业“一五”时期发展的首个阶段,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与海南自贸港发展相适宜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关系到海南省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也会深刻影响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根据《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海南省金融业发展的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行业赋能的提质、增效、攻坚克难,关键还是要围绕自贸港的核心优势和产业导向,深入挖掘市场空间和业务潜力,在不断的创新中走出一条海南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