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南省整体金融深化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股票市场,以及包括债券市场、商品及金融期货市场在内的多样化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经济金融深化进程,但海南省金融深化的进程却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体现在:1
2018年-2020年,中国经济整体的证券化率(股票市值 / GDP)已经从47%大幅上升28个百分点至75%,然而海南省的证券化率却仅上升了4个百分点,从43%升至47%。
2018年-2020年,中国金融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从7.7%上升至8.3%,但海南省的该占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较2019年甚至还下滑了0.2个百分点至7.2%。
海南如果与上海相比则差距更大:海南人口约占上海人口的40%,但GDP仅占上海的14%,注册地在上海的A股上市公司有347家,而海南仅34家(其中还有7家被ST),上市公司个数占比不到10%,上市公司总市值更是只有上海的3%。
二、 海南应加大直接融资占比,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海南企业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每年新增贷款量占比全省当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扣除政府债务)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近9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为数众多的三农企业、小微企业等,很难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融资。而且,在以“降杠杆”为主导的政策下,未来更多需要依靠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去直接融资。因此,尽快在海南建设起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拓宽多种融资渠道,才能真正体现金融为实体服务的宗旨。
如果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视作金字塔结构,场外市场(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券商OTC市场等)就是“塔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科创板是“塔中”,主板则是“塔尖”,建议海南更多企业在“塔基”和“塔中”进行股权融资,并配合债券等其他多种融资方式:
1、对于三农、小微等企业:支持此类企业在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鼓励企业进入创新层、精选层并努力转板上市。同时,加大省内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目前海南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企业债加公司债合计)占比仅占全国企业债券总规模的不到0.4%,而且发行人基本以国企为主。而对于三农、小微等企业,更适宜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联合发行有利于降低发行人个体风险,当然,在行业上、区域上还要注意分散化,避免发行企业之间的互保行为,防止“一损俱损”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建议政府予以适当贴息,并积极引入担保公司为债券发行担保,从而降低企业的发债成本。
2、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绿色科技:这类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暂时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因此要优化创投企业市场准入,与支持创新产业、建立转板机制相配合。同时,积极引入创投基金、保险资管产品、股权投资基金等拓宽融资渠道,并争取尽快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与绿色产业相关的企业,以及地方城投平台可以考虑发行碳中和债,今年以来,在“碳中和,碳达峰”大背景下,各地碳中和债都在紧锣密鼓的发行,仅一季度发行规模就占到历史存量的10%,而且发行利率较发行当日中债估值普遍低10-20BP。
3、对于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企业,根据境内外融资计划在境外发行上市,加快海南企业走出去步伐,达到境外融资,境内使用。而且,当前人民币正处于升值周期,加之中美国债利差较大,要引导企业到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成本将远低于企业在国内发债。但海外机构由于缺乏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投资往往局限于城投、房地产及银行发行主体,因此,其他行业要吸引外资机构就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做好充分的信息披露。
4、对于已经存在的债权融资,要盘活存量。建议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ABS,但政府应考虑为ABS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比如对支持三农、小微、高新技术、绿色发展的ABS给予抵质押便利和优惠。
5、对于租赁企业因运营模式相对简单,更易进行第三方的专业化运营,是REITs中较好的底层资产选择。具体行业上,可以考虑从新基建入手。实际上,近日深交所已正式接收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申报,标志着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工作将正式进入项目审核阶段。未来海南应重点关注绿色产业、科技产业园区、5G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资质的判断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依靠土地为主的抵押:知识产权也可以作为抵质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出新的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体系。
三、 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海南落户
海南不仅要加快本土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的进程,同时也要吸引更多外地甚至外国的优质企业迁移到海南落户。具体做法可以:
1、通过减税引入高端制造企业。海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全世界中高端制造业非常有吸引力。可以吸引企业将总部迁至海南,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仓储物流,对产业上下游都有带动,尤其对一些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如汽车产业),从海外其他地区运输来海南的零部件免交关税,而组装生产成品后,若增加值超过30%,进入大陆则免征关税,优惠力度较大。当然,企业需提供实质的商业运营的控制,雇佣员工,会计,资产等,防止用壳公司骗税。
2、通过旅游业带动更多产业链。提升高端旅游服务能力,并通过旅游业带动农业、金融、医疗等“旅游+”衍生产业链,比如旅游 + 农业:共享农庄、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渔村渔港;旅游 + 金融:旅游企业信贷支持,旅行社责任险,新产品旅游保险;旅游 + 医疗:建立医疗健康旅游基地,仿效日本引入旅游 + 高端医疗、体检等项目。
3、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当前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核心资产从原材料、设备、厂房等“重资产”转向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轻资产”,随着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与其相辅相成的信息服务业在总服务业中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建议重点引入此类公司。
4、通过消费升级拉动生活性服务业。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最新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12536美元以上的国家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而我国已经连续2年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即使考虑未来世界银行标准会有调高,我国在2025年达到高收入国家也是大概率事件。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水平步入较发达国家水平时,与住行相关的耐用消费占比上升将放缓甚至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
四、 加强人才引进和思想建设
近年来,海南房价较高、人均收入过低、产业发展单一导致就业机会缺乏、地理位置极端和跨省交通手段单一等因素,导致海南省的发展建设缺乏人才队伍,从内在动力上影响海南经济增速。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并进行思想建设:
1、通过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入高端人才。我国内陆地区现行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率最高达45%,经营所得税率最高达35%,而海南实际税负不超过15%,甚至低于香港最高的17%,新加坡最高的22%。
2、通过放松房地产限购政策吸引更多外籍人才落户海南。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提及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居民按实需原则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购买房地产,对符合条件的非居民购房给予汇兑便利。而对“非居民”的定义,特指“非居民个人”,即外国自然人(包括无国籍人)、港澳台同胞和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但已取得境外永久居留权的中国自然人。
3、充分利用海南宜人的气候条件,吸引各行业顶级论坛、研讨会在海南召开。行业论坛和国际研讨会通常云集了当今世界最热、最新、最顶级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海南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形成更先进的行业理念,打造更现代的商业模式,最终将使海南成为全国的一片思想高地。而且,各行业领军人物和而不同,各自都拥有深厚的资源,在政府的领导下可以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形成合力。
五、 加强海南基础设施建设
仅有制度上优惠还不够,要加强海南基础设施建设。
1、海南的港口泊位较少,吞吐能力有限。2019年海南全部港口吞吐量仅不到2亿吨,而广州和上海分别为6亿吨和6.6亿吨。海南的公路运量和铁路运量分别为全国各省的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2019年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的吞吐量仅在2,000万人次左右,远低于北京上海的1亿人次,也低于广州的7000万人次。
2、海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软实力”也需要跟进。吸引外地、外国的企业和人才来海南落户,仅有税收优惠还不够。所谓“安居”才能“乐业”,要为这些企业员工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揽子计划,比如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个人医疗问题,以及父母的养老问题等。我们还是与上海相对比,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9年,海南常住人口占比上海常住人口40%,但海南仅20所高校,占比上海高校数量的16%;海南每年授予学位数不到2.5万人,占比上海高校授予学位人数的29%。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2019年,在海南注册的三甲医院仅有10家,占上海三甲医院数的23%。因此,未来要鼓励更多学校和医院到海南设立分校和分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和人才落户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