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论坛回顾

2022-10-31 00:00


9月27日,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承办并在海南绿色发展教育集团支持下举办的“海南自贸港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论坛”在海口召开。来自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驻华大使馆相关人员,中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韩国、日本等国专家学者,海南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相关金融机构负责人出席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东盟国家的经济金融前景、海南与东盟成员国经济金融合作等话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王丽丽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区域合作、应对全球风浪》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王丽丽主题演讲: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继续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联储等主要央行加快紧缩步伐,疫后复苏之路更加崎岖复杂,全球经济正进入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的“滞胀”环境,部分经济体还面临进一步陷入衰退的风险,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面临重大挑战。

首先,世界正在经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体现在:

一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战略博弈;

二是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

目前,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7个月,对全球地缘局势的影响在不断升级发酵。短期来看,冲突背后的能源、货币、市场、规则之争,以及大规模制裁与反制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已经形成明显冲击,同时正在深刻影响二战以来世界秩序的稳定。从更长周期来看,俄乌冲突或将成为推动整个世界格局演化的转折性事件,加快引发世界格局的分化和重组。

其次,全球经济面临的“滞胀”风险显著增大。

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通胀水平大幅抬升,全球超70多个经济体通胀率超过5%。最新数据显示,美国CPI同比8.3%,核心CPI同比6.3%,均处于近40年以来高位;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近40%;阿根廷的通胀则达到了惊人的71%。IMF预测,2022年发达经济体平均通胀水平将达到6.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达到9.5%,高通胀形势愈演愈烈。

本轮通胀的成因十分复杂:从供给端来看,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难以有效协作,效率骤然降低,而各国防疫政策和复工程度不同,导致运输成本的快速攀升,总供给下降;从需求端来看,各国为加速经济从疫情下恢复,出台了大规模刺激政策,迅速扩张了总需求。今年以来俄乌冲突的爆发又进一步导致全球能源供给受阻。这些矛盾短期内仍难以有效化解,本轮全球通胀持续性或超出预期。

第三,全球流动性加速紧缩,金融风险加速升温。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左右的流动性宽松环境,全球各类金融资产大幅膨胀,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杠杆率显著攀升。2020年3月,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各国央行纷纷实行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给经济注入大量的超额流动性,进一步推高了金融资产的泡沫化程度。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高企的通胀压力,美联储等全球主要央行先后开启加息周期,全球资金回流加速,美元指数创近20年新高,美债收益率迅速攀升,对部分外债占比较高、高度依赖外资流入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稳定造成明显冲击。同时,快速的加息进一步深化了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波动显著加剧,金融风险加速升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在全球局势动荡、供应链扰动以及美欧央行持续加息的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亚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仍有不俗表现,中国、东盟等亚洲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今年上半年,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各国在内的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态势良好,整体实际GDP同比增长约3%,较疫情前2019的平均增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疫情反复冲击下,中国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仍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深入,保障了区域内供应链的平稳运行,为实现区域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1-8月中国累计对外贸易总额约4.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5%。对比全球经济状况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在保持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与东盟贸易伙伴国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过去两年,中国与东盟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持续加强,截至8月末,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6000亿美元,较疫情前水平增长约57%,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从2019年的14.04%进一步提升至15.24%。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中国和东盟加速探索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数字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

 今后,在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持续深化将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已经正式启航,中国和东盟在分享超大规模市场、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方面等具有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前景也更加广阔。而RCEP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相互叠加将构建起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制度建设的前沿。海南自贸港有条件成为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在促进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从三个方面来着力,进一步深化海南自贸港与东盟之间合作。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在传统外贸领域的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强链补链”。围绕高质量实施RCEP,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优化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等传统外贸领域的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调整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并扩大进口类别,提升加工贸易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稳定。物流基础设施的畅通是海南自贸区与东盟的互联互通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沿线国家交通骨干通道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布局。这为今后海南自贸区深化与东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要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利合作,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东南亚国家历来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年来各国政府还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各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进程。可以说,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双方在数字基础设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探索更多合作机遇,不断深化互利合作。

备注:稿件经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本人确认。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自建院以来,始终致力于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并持续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形式的变化,新形势下地缘政治对亚洲经济发展和金融投资的影响,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东盟国家如何建立更紧密的贸易、经济与金融合作等诸多方面,并与全球重要合作组织、东盟各成员国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等有识之士建立了广泛的伙伴关系和专家队伍。

本次论坛立足东盟地区,面向世界,以经济和金融发展为主线,同时为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经济业态和金融问题,积极向其他领域拓展。借此为海南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带来更多机遇,为加快拓展和建立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的新机制、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Tags

站点地图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2025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UJCMS

琼ICP备200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