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与业界就ESG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ESG对企业投资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ESG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抗击系统性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经营风险管控能力,降低尾部风险。
本文从投资操作的角度,认为ESG投资的收益来源分为:ESG政策力(对应筛选类策略)、ESG市场力(对应主题类策略)、ESG竞争力(对应整合类策略)、ESG品牌力(对应参与类策略)。国外ESG投资的收益更多来自于ESG带来的竞争力提升,整合策略成为主流。国内企业ESG竞争力产生超额收益的逻辑并不通畅,整合策略较难执行。国内ESG投资的收益更多来自于ESG市场与ESG政策,主题投资策略与正面筛选策略更为有效。
一. ESG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
ESG正被纳入主流投资决策框架,以增加长期投资可持续性。全球多数的投资机构、特别是主要国家养老金的投资策略逐步向ESG投资倾斜,甚至部分机构投资决策100%以ESG为衡量标准。ESG投资具有长期风险调整下改善投资回报率的效果,不仅用于排雷和风控,更是长期投资的新标准,投资机构不断把ESG因素融入到分析和投资和框架之中。ESG投资可以理解为投资机构旨在通过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纳入投资决策,促进投资者和公司行为的改变,减少社会的负外部性;同时,增加长期投资的可持续性。
学界与业界就ESG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ESG对企业投资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
国内外很多学术研究发现,ESG评价结果与公司财务绩效、投资业绩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积极的影响。如牛津大学对200篇高质量的文献回顾表明,ESG优异的公司长期稳定呈现更好的运营绩效,而对投资业绩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然而,对投资者来说,“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很多投资者不清楚ESG的作用机制,很难做出投资决策。这也是很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难以践行ESG投资的重要原因。
ESG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带来更高回报。关于ESG盈利改善机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Gregory,Tharyan和Whittaker在2014年的研究[1]。相比同类企业,具有较高ESG水平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自其对原材料、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高效运用,以及较好的风险管理以及公司治理能力。这种相对同业的竞争优势,使得上市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进而产生较高的股利水平,最终使投资者获益。国际很多研究表明,在境外市场上市公司中,ESG高评分组相对于低评分组,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以及股利水平。
ESG提升企业抗击系统性风险能力,降低投资风险。对于系统风险传导机制,Eccles、Ioannou和Serafeim(2014年)等研究中认为具有良好ESG状况的公司不易受到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因此展现出较低的风险[2]。例如,在能源或商品方面使用效率高的公司比效率低的公司更不容易受到能源或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因此其股价受相关系统性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小。
ESG提升企业经营风险管控能力,降低尾部风险。ESG对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风险传导机制,诸多研究对其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解释,如Godfrey、Merrill和Hansen(2009)[3],Jo和Na(2012)[4],Oikonomou、Brooks和Pavelin(2012年)[5]等。传导机制的原理可以总结为∶(1)具有较强ESG特征的公司通常在公司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控制能力与合规标准;(2)由于更高的风险控制能力,ESG高评级的公司遭受欺诈、贪污、腐败或诉讼案件等负面事件的影响会更小,这些负面事件可能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价值,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3)风险事件的减少最终降低了公司股价的尾部风险[6]。
二. ESG投资的收益来源
ESG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都是复杂的。现有研究文献虽然从竞争力与风险角度做出了分析,但从投资实践角度来讲,这种结论仍然是相对模糊的,与投资策略的对应性并不强。
ESG政策力对应筛选类策略。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碳中和成为各国目标的背景下,各国均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其中,既有市场准入、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正向激励政策,也有环保标准、排放配额、碳汇碳税等方面的负向激励政策。政策的变化对ESG领先的企业是一种机遇,而对于ESG落后的企业是一种风险。从投资角度来看,政策会引起二级市场对股票的重新定价,估值修正,甚至诱发超买、超卖的过度交易行为,对市场行情形成推波助澜的效应。政策的影响更多会在短期释放,对股票的重新定价会在短期内调整到位。
此外,争议事件的影响与ESG政策变动有一定类似之处,会在短期内引发证券的重新定价,市场会在短期内消化(price in)相关事件的影响。因此,与ESG政策力及争议事件相对应的投资更多是事件驱动型的。在ESG策略上,ESG政策力与争议事件主要对应着筛选类策略(包括正面筛选、负面筛选和标准化筛选)。
ESG市场力对应主题类策略。ESG相关的某些行业与领域,本身在催生新的市场、新的技术与新的产品。比如绿色发展与碳中和相关的领域,新能源、环保、节能、新能源汽车等直接因ESG而出现的新的机会。这方面的影响,主要在于受ESG影响和改变较大的领域和市场。ESG所驱动的新市场,会在中期内成为市场关注的重要赛道,如发改委所公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的六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尤其是近两年异常火爆的电新行业。ESG市场力所对应的投资策略为主题投资。
ESG竞争力对应整合类策略。对于并不直接与ESG相关的行业,ESG同样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产品导向。ESG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ESG影响的是社会投资,民众消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践行ESG本身就是顺应市场,从而赋予企业的业务与产品以更高的ESG属性,提升产品竞争力,更精准地占领市场。ESG竞争力所施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产生影响。ESG竞争力所对应的投资策略为ESG整合策略,将企业的ESG竞争力与其他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寻找更高的超额收益。
ESG品牌力对应参与类策略。ESG是一种价值观的耦合。提升企业影响力,塑造企业品牌,提升社会认同,消费者认同,促进商务合作,商业发展。ESG的品牌力所对应的投资策略为参与类策略,包括股东参与、影响力投资、社区投资。当然,参与类策略所产生的价值不仅仅是品牌影响力,投资对被投主体ESG实践的参与,本身也会改变被投主体的ESG表现,影响其战略与竞争力。
综上所述,将ESG纳入投资策略,可以提升ESG竞争力,开辟ESG市场,适应ESG政策,降低ESG风险,塑造ESG影响。而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投资的价值与收益,体现在投资策略上,也产生了整合类策略、主题类策略、筛选类策略与参与类策略。
三. 从收益来源看国内外ESG投资的差异
国外ESG投资的收益更多来自于ESG带来的竞争力提升,整合策略成为主流。ESG投资超额收益主要源自于内在逻辑和资金驱动,在海外已经获得一致的认可。在海外已有多个研究证明ESG投资存在超额收益,来源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一是ESG的内在逻辑:ESG评级较高的公司通常比同行更具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可能源于其对资源更有效的利用、更好的人力资本发展或者更好的创新管理。其二是外部的资金驱动: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流程中,企业的ESG表现将直接影响其流动性表现,例如ESG表现优秀的公司或许会获取更多资金的青睐,推动股价走高,形成有效的正反馈。
国内企业ESG竞争力产生超额收益的逻辑并不通畅,整合策略较难执行。国内上市公司的ESG评级尚不足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一方面是源于ESG信息质量与国外尚有差距,其评价结果并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可比竞争优势,从而导致投资有效性较差。另一方面,终端市场的ESG偏好也与国外迥异。ESG为企业所带来的竞争力,与终端需求(如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有重要关系,正如ESG投资的起源一样,环保主义的兴起以及终端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使产品除了物理属性与经济属性之外,又增加了一种价值观属性,并影响到市场的供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而在我国ESG更多是政策催生且刚刚开始,对终端市场的导向作用还在形成之中,从而使ESG所反映的竞争力差异尚不能较好发挥作用。因此,目前ESG竞争力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在国内并不完全成立,进而导致在ESG策略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有所偏离。
对于外部资金驱动,短期来看在国内是完全失效的。其一是国内ESG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其二是国内缺乏权威评分体系,且不同机构的评分结果直接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对资金形成一致引导。而海外市场已形成了相对一致的ESG评价认知,MSCI、富时罗素等少数几个评级机构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国内ESG评级差异巨大,且没有形成权威性的评级体系,导致投资机构莫衷一是,从而也无法起到引导资金流动的作用。
国内ESG投资的收益更多来自于ESG市场与ESG政策,主题投资策略与正面筛选策略更为有效。ESG市场是国内最重要的投资赛道,同时,政策因素也是国内ESG投资收益重要来源。2020年以来,从碳达峰与碳中和、到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共同富裕下的行业治理,政策变化带来的分化非常明显。随着未来“十四五”时期各项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因此符合政策方向的公司或将有更明显的超额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