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银行如何做好ESG

2022-03-17 00: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推动减污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这些论述延续了去年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主旨。在演讲中,他认为绿色低碳转型是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各国领导人要准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各国人民为中心,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保障和节能减排,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我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E(环境)S(社会)G(治理)企业评价标准则是揭示金融风险,为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准则。ESG理念和框架充分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ESG推动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变革,推进风险可控的融资体系,则有助于支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虽然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重视,但银行机构应当如何量化,如何系统性地处理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与机遇,但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一. ESG对银行机构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社会环境等问题加剧,我国正在加快推出ESG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各大企业及机构加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银行机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应对监管政策变化、进一步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把握趋势方向,抓住ESG发展的重大机遇。

由监管政策推动的金融业ESG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ESG已成为银行机构的必然选择。随着ESG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不断加大,银行机构应及时建立和完善自身ESG发展策略,否则将面临一定程度的监管和外部风险,例如环境污染带来的资产搁浅、不当捆绑销售导致的监管处罚和声誉危机等。

从“E”方面来看,环境保护尤其是应对碳中和,已成为各级政府及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银行机构应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主动应对ESG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为银行机构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在ESG相关政策的带动下,市场上将形成一系列与ESG直接关联的主题性投融资机会。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按照《意见》要求,该方案聚焦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并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要求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具体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银行机构可以积极对接相关产业,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新业务。

挑战方面,为金融机构业务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随着相关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国内产业结构将不断变化和调整,从而为金融机构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以能源行业为例,随着能源结构从碳密集型向清洁能源转变,银行对不同能源行业的贷款利率或资本市场对不同类型能源资产的定价将会发生变化(如绿色能源企业可享受更多贷款优惠等)。在ESG监管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开展投融资业务或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时,难以简单地运用历史数据或现有风险评估框架来预测未来资产价格走势。

因此,银行机构在实施ESG战略时,应意识到ESG监管政策为金融业务带来的不确定性,主动缓释相关风险。

从“S”方面来看,随着理财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我国广大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内容。银行机构需要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主动检视自身在消保方面的管理制度,持续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应从前端把控,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审核把关,切实保障消费者隐私和信息安全等。

从“G”方面来看,最新出台的监管政策对公司治理水平及ESG相关信息披露,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银行机构一方面要提升自身治理水平,持续完善银行治理架构,强化内部治理。同时,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与相关利益方沟通,披露相关财务信息及ESG行动举措的具体实施情况。另一方面,银行机构也要积极发挥社会责任,敦促并指导融资企业按照监管要求,主动提高ESG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


二. 银行应审慎使用当前ESG评价标准

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在可持续金融与投资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总数不足100条,到2021年三季度已快速增加到750余条。另一方面,随着全球ESG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上也涌现出许多新的金融业务机会,各大银行机构可主动把握政策趋势,提前布局新业务,积极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截至2021年6月底,国内市场累计发行银行ESG理财产品74只,累计发行规模达467亿元,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ESG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翻倍增长,增速近160%。

ESG投资最近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报告也层出不穷。据国际可持续投资联盟统计,全球“社会责任主题”的投资策略资产管理规模大概为229亿美元,与ESG概念相关的资金管理规模约为1080亿美元。近年来,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愿意用ESG概念来新设基金,投资人也愿意投资更多资产到类似投资理念的基金产品中去。但现有ESG投资的评价标准体系大部分处于数据处理、打分体系阶段,数据处理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揭示企业相关金融风险,也没有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帮助,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表现也没有产生直接关联。在金融市场上,我们常用的对标企业的指标有企业市值、企业市盈率、企业资产负债率等,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刻画企业金融风险。不同ESG评级公司用的评级指标不同,从一般意义上无法判断指标的有效性和评级的优劣,这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应用ESG评价标准带来困难。

绿色金融所需要的评价标准是能够解释企业金融风险,为企业提供融资转型的标准。以ESG为桥梁,从ESG评价标准出发,识别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财务管理等指标,定量对指标进行回测,揭示每个指标的市场风险,才是金融市场应当进行的评价标准改革。只有建立了可靠的、有效的、适应于不同时期的有效指标体系,ESG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被运用到企业实践中,ESG投资策略才能让银行机构更好地赋能实体企业。政府和银行更可以用量化模型、机器学习等方法应对不同行业企业、不同指标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确立可持续发展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定量及关系。

银行机构针对可持续发展与金融风险的判断必须分行业进行,应根据行业特征制定和鉴别相关ESG有效指标。银行可以考虑按生产要素来细分行业,比如可从资本和人力两个生产要素维度去看不同行业,依据资产密集程度分为重资产行业和轻资产行业,依据人力资本水平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光伏、煤炭、电力等,人员管理包括企业人数、管理能力、人员稳定性,即ESG评价标准中的治理“G”会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它影响着企业财务上的风险指标,包括成本支出、生产安全性以及相关的运营成本。反之,资本密集型行业,如航空运输、能源行业,涉及到ESG中的降低碳排放的环境“E”因素更为重要,例如投资碳科技公司或者项目,就属于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会影响企业风险指标,包括资本支出以及相关财务开支,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企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影响不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风险指标是不同的,行业企业在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时,应该识别各行业的不同财务特征、市场特征等金融风险,科学地在环境、社会、治理的不同分支下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并开展实践,推进财务筹划,用金融手段赋能企业发展,有效提高不同行业的企业价值,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 银行如何使用ESG指标

麦肯锡最新的全球ESG举措评估调研显示,83%的企业CEO和专业投资者预计ESG举措将在五年内带来更高的股东价值贡献。此外,人们对环境(E)和社会(S)类举措的长期估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对公司治理(G)类举措的估值。自2009年以来,全部受访者中,认为ESG报告标准和框架对解释ESG价值有所帮助的比例提高了15%。不过,当问及为何在评估竞争对手、供应商或主要资本市场时,未充分考虑ESG因素,最常见的解释是现有数据不足。

用MSCI的ESG打分指标为例。MSCI是知名的股票市场指数编制公司,其发布的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最多采用的基准指数。在MSCI的ESG指标中,环境议题下有一个主题分类是污染和废弃物。企业如何应对有毒的排放物和废弃材料,如何应对环境污染,是该项主题下的重要考察内容。应对预案不够充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者措施不完善的企业,评分会相应降低。而一般来说,此类企业未来发生污染事件,造成企业名誉和经营受损的风险相对较大。靠披露信息和是否污染的事件逻辑,银行仅能进行不精准的分类,而如果更进一步,银行用污染物排放治理的成本与该行业历史收益率进行检验,既可以在降低污染、增加企业成本的基本逻辑上令人信服,也能使企业运营成本及其打分更加精细化。通过长期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调整,银行能够得到有效的行业污染物治理成本与该行业收益显著性的关系,从而回到企业,指导企业在污染排放治理上的运营实践。

定量分析各行业金融风险。要识别每个行业的ESG有效指标,解释金融风险,可以采用因果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式,并检验其显著性特征,这些分析方法在金融量化分析中是普遍采用的。银行可以使用行业专家提供的关键词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通过机器学习的知识图谱,链接到相关影响力节点、产业链节点、技术节点,从而构建对行业产生影响力的关键风险指标,从重要性、有效性、及时性三方面评估指标,对这些节点指标和收益率进行历史回测,从违约率体现显着性影响。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要求以及近期中央关于纠正运动式“减碳”的最新精神,银行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各种关系,实现ESG投资的绿色化、低碳化。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双碳”绿色项目,同时警惕运动式“减碳”可能带来的不当抽贷、断贷与资本撤出,保持金融系统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用系统性思维来科学界定好“双碳”绿色项目范围,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让资金更有序且精准地流向“双碳”绿色项目。通过ESG分析科学理解“双碳”问题,全面把握“减碳”重点前提下,才能有的放矢发挥金融“活水”作用,促发展、防风险,最终助力“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Tags

站点地图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2025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UJCMS

琼ICP备200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