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已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海南省坐拥天然的生态优势,面临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望在“十四五”时期开启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海南的绿色发展对当地的金融业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梳理海南省金融业当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对进一步提升海南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对海南金融业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发展机遇
在绿色发展之路上,海南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较早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近年来,依托国际旅游岛、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定位以及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海南省具备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迎来全方位实践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结合海南省产业布局方向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省内绿色融资需求整体处于高位,海南金融业须把握机遇,加大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海南绿色发展、经济绿色转型。
(一)立足“生态立省”战略,自由贸易港建设赋能海南绿色发展
自建省以来,海南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首位,坚持“生态立省”战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9年中共中央发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要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样板区、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践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和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布,提出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充分发挥海南自然资源丰富、地理区位独特等优势,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为省内金融业把握绿色发展机遇、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和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海南金融业应把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海南生态资源产品价值实现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二)海南省绿色融资需求将持续处于高位,需绿色金融长期支持
立足自身定位,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海南省对于清洁能源等重点绿色产业谋篇布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由此形成的庞大绿色融资需求对于省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能源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海南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0%左右;到2035年,能源清洁转型基本实现。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印发《零碳新城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领先的零碳新城;《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即“3+1+1”产业)扩大有效投资,完善“五网”基础设施等等。
以上各项方案将推动海南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绿色转型,这一过程需要资本长期、稳定、持续的支持,给金融机构聚焦本地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金融机构可在持续提高自身金融服务能力和产品高质量供给能力的同时,通过绿色金融的各项工具精准支持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系统性、整体性地为本地绿色发展持续高效赋能,为海南省绿色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三)自由贸易港独具政策优势,政策灵活自由度大大提升
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总体方案》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开放,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总体方案》将试点改革跨境证券投融资政策列为自由贸易港2025年前重点任务之一,并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支持政策。以企业发行离岸债券为例,通常需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并在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备案,整体审批流程较为复杂,融资周期较长,不利于企业的资金筹措。因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最近将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下放至海南省发改委,大大提升了海南离岸债券发行的灵活性与自由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境外融资和对外开放将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海南实现金融创新的政策环境也将大大提升;同时,境外资本对绿色金融资产的重视和追逐更为海南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面临挑战
在海南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与自由贸易港发展建设的关键期,海南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海南省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方面不断着力,出台《海南省绿色金融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作为省级层面绿色金融纲领性文件,发布《海口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划拨了大额财政补贴预算,重点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尽管已发布省级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但受制于海南省金融业规模较小、专项激励政策传导效果有限、配套保障措施有待加强等因素,海南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
金融业总体规模较小,法人金融机构严重不足
自2020年6月1日《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南金融业态虽不断丰富,但仍存在金融机构数量少、市场主体相对薄弱、部分业态缺失、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等问题。在金融业总体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末,海南省金融业增加值397.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2%,略低于如广东(8.9%)、福建(7.8%)、浙江(8.7%)等周边沿海省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在金融机构数量方面,截至2020年7月,海南省银行、保险和证券一级分支金融机构、省级持牌金融机构共204家。虽然数量看似不少,但是根据2018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海南法人金融机构仅仅10家左右,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相关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远远难以满足海南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及自由贸易港的需求。
(二)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传导不畅,成效难以凸显
2018年4月,海南省政府出台《海南省绿色金融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并定下争取2018年实现绿色债券零突破的目标;2019年10月,海口市政府发布《海口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对于投放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给出专门财政支持,细化各项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虽有以上政策助力推动海南绿色金融发展,但受海南企业与金融机构较为缺乏绿色意识,对绿色金融业务认识不足等环境限制,激励政策的落实效果非常有限。截至2020年末,海南尚未实现绿色债券发行的零突破;全省绿色贷款余额429亿元,仅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3%,明显低于6.88%的全国平均占比水平。
(三)
绿色发展相关政策争取力度不足,相关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作为以绿色发展为核心观念,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贸易港,海南迄今为止在国家具体推行的绿色发展试点、政策等方面呈现的亮点不多。海南着力发展热带高效特色农业,省内推行退塘还林还湿、盐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但在全国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中都未能参与,无法有效将省内优势与国家试点项目充分结合,这些都实属遗憾。
(四)
绿色金融保障措施缺乏,支持力度不足
绿色产业发展需要来自财政、资源、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在绿色金融保障措施方面,海南尚未构建常态化人才培育机制,缺乏熟悉绿色产业、环保、金融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对金融机构开展的专项绿色金融业务培训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绿色融资需求。此外,尽管拥有大量符合绿色金融支持范围的重大工程及项目,但海南尚未构建绿色项目储备库,对绿色项目支持力度亟需进一步提高。
三、政策建议
为推动海南金融业把握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机遇,推动海南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配套金融支持,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绿色地方政府债,激活绿色债券市场
海南已具备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的基础,可以此为切入点突破海南绿色债券零发行的记录,提升绿色发展意识,优化省内融资结构。同时加大绿色债券相关激励机制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相关指导,培育本土化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及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激活绿色债券市场,拓宽绿色产业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鼓励当地有条件的企业及机构发行绿色离岸债券,落实跨境证券投融资政策试点。
(二)协同政策性银行,发挥政策性资金优势
政策性银行在融资成本、规模、期限、人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建议积极对接政策性银行,围绕绿色信贷投放,加深金融同业机构合作,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大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的项目支持力度,为绿色项目融资开辟“绿色通道”,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推动企业绿色升级转型。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能力
目前,海南省金融机构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对于绿色金融支持项目范畴认识不到位,地方出台的绿色金融专项激励政策传导不畅。建议开展专业培训,吸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进经验,强化完善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统计与考核,提升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项目的识别能力,鼓励金融机构以投放绿色信贷、发行承销绿色债券、推动其他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等多种方式进行绿色金融市场实践,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扩大市场规模。
(四)搭建绿色项目储备库,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步伐
绿色项目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建议海南搭建省级绿色项目储备库,参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所列范围,常态化积累储备省内绿色项目,将项目环境效益评价等信息披露纳入其中,为持续发行绿色债券打下基础。结合海南省的当前发展特征,可以优先推介符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方向和《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关注的相关产业绿色项目,聚焦绿色项目碳减排效益,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