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提供有效的政策激励和良好的机制保障,大力扩展绿色金融的有效供给,助力海南建设绿色自由贸易港。
一、 绿色金融精准匹配行动目标及主要任务
《投资新政》对海南省投资建设重点做出安排,并提出年投资增速不低于10%等具体要求。近年来,海南省投资主要聚焦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公共领域投资建设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具体来看,产业投资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兼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形成“3+1+1”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投资辐射路、光、电、气、水,形成“五网”基础设施布局。上述领域发展潜力大,投资增速高,对全省GDP拉动效果好,也迫切需要金融资源的重点倾斜与支持。
(1)产业布局符合绿色金融支持重点
“3+1+1”产业作为海南省布局重点,近年来投资规模持续增加。2020年,海南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05个,总投资37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7亿元。其中,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34个,总投资146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33亿元,占比较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项目6个,总投资6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2亿元。
注重产业投资的结构和质量,扩大有效投资是《投资新政》提出四大行动目标之首。《投资新政》提出,将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构建以“3+1+1”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四大主要任务之一,提出高质量投资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平台,建成2-3个千亿级和5-7个百亿级重大产业平台,带动形成若干创新要素集聚、配套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具体来看,2021-2023年“3+1+1”产业每年投资增速12%左右,至2023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低于67%,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以上。
从项目类型来看,海南省产业发展重点与绿色金融支持产业范围拟合程度较高。三大主导产业中的生态旅游、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中的生态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中的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相关装备制造及信息系统建设,均属于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范围。未来,上述领域现有项目的配套资金支持以及新建项目的启动,势必将带动总体投资规模增加,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对海南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以及产品创新预留了充足空间。
(2)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支出需绿色金融发力
海南省作为全国较早布局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省份,近年来在路网、光网、电网、水网、气网等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方面持续投入并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海南省的105个、677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项目占28个,总投资168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85亿元,占年度投资比重最高。同时,江东新区、崖州湾科技城等11个重点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巨大。
此外,立足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定位,海南省对于民生公共服务投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20年投资公共服务项目26个,总投资42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19亿元;投资低碳、生态环保项目11个,总投资1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亿元。结合《投资新政》对于公共领域投资年增速10%的具体要求,绿色金融对于省内生态环保公共支出的关键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
《投资新政》强调,要完善“五网”基础设施,提高民生公共服务能力。从规模来看,《投资新政》提出2021-2023年,“五网”每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3%左右,补齐“五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服务效率;加大公共领域投资,民生公共服务每年投资增速10%左右,到2023年,全省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总体而言,海南省仍保有大量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需求以及与生态相关的公共服务支出需求,其中涉及到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廊工程、生态保护配套设施等项目,这些同样符合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范围。
二、 海南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可期
海南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但受制于地方金融业规模整体较小,金融体系有待完善,发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鲜有作为。未来,依托自贸港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及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海南有望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丰富实践创新,为全省践行绿色发展、实现投资目标提供金融活水。
在政策激励方面,海南省政府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及配套激励政策方面均有作为。2018年3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省绿色金融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立足海南实际情况,提出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绿色产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发展绿色保险,稳妥有序探索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十项重点任务。2020年1月,海口市政府发布《海口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对于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支持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对开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及配套风险分担机制。上述安排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及发展保障。
在实践层面,海南省绿色金融产品规模具备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0年末,海南全省绿色贷款余额429亿元,同比增长20.8%,仅占海南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3%,低于6.88%的全国平均占比水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绿色债券方面,尽管海南尚未发行贴标绿色债券,但已发行26只非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实际用于绿色产业规模达254.62亿元,具备发行贴标绿债的基础。26只非贴标绿色债券中,21只是由省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在探索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方面大有可为,同时也可以依托自贸港优势,探索发行离岸绿色地方政府债,通过创新实现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支持海南的绿色发展。
三、 展望与建议
海南省在实现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升级的过程中,均需要绿色金融的精准支持。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坚定的绿色发展理念,海南省有望着力于绿色金融,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为推动海南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聚焦重点投资领域,筹建绿色项目库。绿色项目储备是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投资新政》提出六大保障措施,围绕项目推动、主体责任、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提出要细化年度项目清单,建立三年重点项目库。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筹建海南省绿色项目库,常态化积累储备全域的绿色项目,提前规范项目的绿色评估认证材料,全力推进绿色项目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工具实现便利化融资。所选项目应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等相关绿色金融标准的支持范围。在绿色产业目录中,建议针对海南省的产业布局重点,优先支持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等碳减排效益明显的项目。
第二,扩大绿色金融供给,着力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投资新政》中提出,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成本。海南省绿色信贷规模整体较小,绿色债券尚未发行,绿色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可通过加强宣介、考核与激励,引导当地银行精准识别、定向投放绿色信贷。可在省政府现有的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发行计划中,遴选具备显著环境效益的项目,尽早发行首单绿色地方政府债,填补省内绿色债券的空白。可鼓励当地保险机构,广泛探索创新绿色保险。海南省应该尽快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引导资金通过股权市场支持创新性绿色技术及产业应用。通过多措并举推动海南省构建更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第三,加强市场能力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意识培育与人才培养。当前,海南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业务的能力不足、意识不强,海南省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及激励政策的传导效果有限。如何综合运用绿色金融工具,推动绿色发展,是需要长期实践的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理念与行动。同时,人才对于推动海南省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海南省依托人才政策,着力吸引和培养绿色金融人才,助力海南省尽快成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