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

2022-04-15 00: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印发,也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用碳排放指标来替代能耗指标进行总量调控,能更加精准地控制碳排放,把总量控制引导到以碳减排为主要目标上来,有利于解决能源“双控”一刀切造成的限制地方发展的负效应问题。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并不是简单地转换控制指标的问题,应提前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统计和考核制度,使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精准地落到实处。

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其消费过程不产生碳排放,原料用能中固定在原材料中的能源消耗部分也不产生碳排放,均不计入能耗总量控制。“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总量控制”这一重大利好,有望缓解能耗双控“红灯预警”地区的能耗总量指标考核压力,也是激励各地区新能源开发的一个动力。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过渡时期,这项工作依然重要,而且必须做到位。


(二)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碳排放总量是一定时期区域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目前常用的是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核算方法。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双控”的核算方式使得“控碳”导向更为直接和清晰。例如,在用能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上海市目前电网供电平均排放因子计算的电力转换系数,小于现行能耗考核中的电力转换系数。可见,碳排放考核模式可以释放以电能为终端能源的企业的生产力。

逐步优化健全“双控”考核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首先,应聚焦降碳导向。准确地识别碳排放的来源和强度,引导企业主动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转型,带动行业乃至经济绿色发展。其次,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范围。这一方面为新能源发展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纠正了统计偏差,这也是“双控”考核机制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另外,考核机制需结合碳交易市场,实现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同向发力,驱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


(三)确保能源供应,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

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科学实现“双碳”目标,是未来较长时期需要面对的问题。

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是具有不稳定、不连续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储能技术,另一方面要有必要的配套调节性电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四)政策正确引导,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要充分认识我国碳排放现状,准确评估降碳难度,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搞运动式减碳。双碳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全国一盘棋、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统筹国内国际共同发展。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意味着政策工具瞄准到“控制全社会碳排放量”这一新的统一目标上来。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政策影响与公平分配,要与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协同。这就要求我们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工程技术到生活理念,从个体居民到全行业供应链,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制定效率高、减排效果强、更加公平的经济政策。

尽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但仍注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Tags

站点地图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2025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UJCMS

琼ICP备200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