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及海南省独特发展定位和优势,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精神和要求,聚焦产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质量等重点目标,海南省正式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全面推动海南投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从政策历程来看,从2018年6月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到2021年4月出台《商务部等20部门关于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已初步为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搭建了一套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四梁八柱”。从总体来看,本次制定出台的《行动方案》,深刻理解了党中央、国务院将海南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牢牢抓住了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的关键,以投资新政为发力点,打好改革牌、创新牌、发展牌,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具体来看,《行动方案》在以下四个方面亮点突出,值得关注。
一、产业规划牢牢坚持绿色发展导向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既是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南实现路径的重要原则,也是海南建成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港的应有之义。《行动方案》以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和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碳排放上限、不减少林地保有量作为引导投资发展的关键底线,将打造低碳绿色发展深度融入产业规划,将生态建设纳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投资效益的衡量标准,一方面抓投资、促发展,充分利用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一方面坚守将最优质土地、生态资源留给最好的投资者的底线原则,为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南范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全国来看,海南拥有最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倍加珍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是海南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内在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从发展逻辑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自由贸易港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核心就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从发展路径来看,《行动方案》没有走过去大多数自由贸易港依靠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的老路,摒弃了先发展、再治理的固有思维,而是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产业为主导,主动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逐步提升投资规模,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海南样本,也在全世界树立起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中国案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二、“3+1+1”布局精准聚焦绿色产业转型
从总体来看,《行动方案》高度体现了清晰明确的产业转型思路,充分展示了以产业投资促进绿色发展的高瞻远瞩,凸显了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的鲜明特色。针对起步阶段和关键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提出了“3+1+1”的产业发展架构,发展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为辅的产业体系。具体来看,产业布局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新。产业发展架构体现面向国际化的新型绿色产业架构。旅游业以免税城、“医疗+”,“文化+”和“体育+”等为抓手,开展多层次旅游消费拉动。现代服务业以国际清算、离岸贸易服务中心、区块链+金融、国际冷链、油气勘探服务和国际教育、国际会展及11个园区建设为发展重点。
二是绿。高新技术产业中除了强调数字经济、石油化工和现代生物医药、南繁、深海和航天产业,《行动方案》整段阐述了优化省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食品加工产业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了以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力度,提高城乡污水收集及处理率、城乡垃圾分类覆盖率,确保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站稳全国第一梯队行列。
三是实。绿色发展重在产业和项目落地,海南的《行动方案》在这一方面表现十分亮眼。在清洁能源领域,落地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制造业发展和昌江核电二期、小型堆示范工程、大唐万宁气电等项目建设的提纯制氢。在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禁塑法规落地落实,实施一批塑料替代品产业项目建设。在绿色环保建筑,依托临高金牌港、定安新竹装配式建筑基地,支持装配式建筑工厂投资扩能。在食品加工领域,鼓励本省食品加工企业全球采购原料进行深加工,培育高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以“五网”共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谚语众说周知、深入人心,就是“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这句话仍不过时。不过,单靠修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需要光、电、气、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系统的提升。此前,《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谋划实施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控制性、基础性、先导性基础设施项目。此次《行动方案》将“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这“五网”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提出“2021-2023年,每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3%左右,进一步提高全省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目标,既是深入落实海南省“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可持续发展强基础、固根基、惠民生的关键一招。
为切实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行动方案》不仅在投资规模方面设定了增长的数量指标,在各个方面还制定了明确部署。比如,在路网方面要求加快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小铲滩码头等水路工程、省内多个机场的建设,形成“丰”字型+环线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在光网方面要求加快构建全省高速、泛在的光纤宽带网络,加快实现全岛5G场景全覆盖,部署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互联网数据中心。在电网方面要求加快推动昌江核电二期等项目建设,满足全省用电需求,加快构建500千伏主网架和现有电网升级改造,基本建成智能电网体系。在气网方面要求加快建设“田”字型输气主网络结构,基本实现“县县通管道”,积极推进燃气下乡进村。在水网方面要求加快推动迈湾、天角潭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构建全省骨干水网。
总体来看,《行动方案》着眼长远、直面当前海南省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将为厚植海南省自由贸易港的经济发展潜力,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以改革投融资体系激发市场活力
在建立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方面,《行动方案》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诚信政府,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市场主体提供“有事必应”“无事不扰”为主的经营便利,增强市场主体在海南投资兴业信心。在安全管控前提下,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国内外各类要素在岛内便捷高效流动,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一是投资发展坚守绿色底线。《行动方案》紧扣海南自贸港建设“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严守生态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突破资源利用和碳排放上限,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投资效益,进一步推广完善“亩产论英雄”机制,确保将最优质土地、生态资源留给最好的投资者。
二是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多层次投融资渠道。结合绿色发展和海南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形成投融一体化闭环工作机制,做好项目包装,争取更多专项债,扩大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发行,盘活优质存量资产,构建规范高效的PPP推进机制,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三是建设国际化绿色产业投融资环境。《行动方案》作为一个三年期的指引,强调了投资领域的“新政”。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产业投资和积聚,因此,其中提出鼓励和引导企业赴境内外上市融资,适时向全球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并在创新投资监管中提出完善“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事前备案服务到位、事中事后监管到位。
五、结语
《行动方案》针对性的提出了产业投资思路,其中处处坚守生态底线,全面体现绿色新发展核心理念,可看作是海南省全面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投资实施方案。《行动方案》回答了海南“十四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也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质量,推动海南投资高质量发展给予了行动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