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是海南着力打造的朝阳产业。“十三五”以来,海南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海南生物医药产业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十四五”甚至未来发展面临哪些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建设国际先进的自贸港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以来海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变化
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国家和海南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产业布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建了推动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海南省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提出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新型集群式产业。《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海南省未来几年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线作出了总体布局规划。可以说中央和地方均对海南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高标准的顶层制度设计。
产业规模与效益快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效益双双提升。从规模看,2016年-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16.2%,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3.7%,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0.6%提高至13.3%。从产业效益看,2019年全省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54.22亿元,同比增长13.7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0.11亿元,同比增长4.76%,利润总额38.13亿元,同比增长10.78%。
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全省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增速明显,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2019年,海南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约13.1亿元,较2016年增长56%。同时,省级政府医药产业专项资金投入连年增长,2018年预算投入6000万元,较2016年增长3倍。新获批药品批准文号108个,其中,3个化药3类,15个化药4类,90个原化药6类。齐鲁制药、双成制药、华益泰康等5家企业通过欧盟EDQM认证和美国FDA认证,1家企业通过韩国MFDS认证和乌兹别克斯坦认证,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幅加强。海口药谷医药企业拥有市级及以上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25个。另外,海南省也是全国第二个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试点省份,并成为2020年的先导项目之一。
生物医药企业实力大幅提升
一方面,企业上市步伐加快,目前全省上市企业有9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2家(海药、葫芦娃),中小板上市企业1家(双成),创业板上市企业2家(康芝、普利),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皇隆、林恒),新加坡上市企业1家(斯达),E板挂牌企业1家(妙音春)。
另一方面,医药生产企业并购加速,产业组织架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省有9家药品生产企业与省内外企业实现了兼并重组,其中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被新兴际华收购,新兴际华海药正式成为央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基本形成以“海口药谷”为核心区,辐射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云龙产业园、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其中,“海口药谷”目前已投产医药及医疗器械类企业63家,在建医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个,2019年园区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6亿元。同时,医药产业园产业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完善园区“五网”和集中排污等基础设施,要素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十四五”期间海南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产业链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海南自贸港研发资源偏弱。
尽管海南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医药科研机构、研发经费都有了明显提升,但相较于粤港澳、长三角等地,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创新研发资源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水平低,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接不够,缺乏知识外溢效应等明显不足。
二是创新资金不足。
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创新投入高、耗时长、风险大、研发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受困于海南经济发展现状、融资渠道等原因,财政资金和社会性融资不足,企业缺乏资金,导致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仍不明显。
尽管海南已经形成了“海口药谷”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但企业总体数量不多,产业链不够完整,多数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
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千亿级龙头企业
尽管从“十三五”期间,海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但是产业基础较上海的医药产业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足全国水平的百分之一,与上海、江苏等地主营业务收入差距也较大。从上市企业规模看,普利制药、海南海药、葫芦娃、康芝药业、双城药业等5家A股上市企业中,总市值超过百亿元3家,进入市值前100名的企业仅有普利制药一家。
缺乏高端生物医药研发队伍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很高。但还缺乏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中高端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在长三角及粤港澳等地“虹吸”作用下,人才外流较多,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四五”期间促进海南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的建议
“十四五”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启建设的头五年,只有着眼于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抓自贸港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和机遇,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综合施策,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和促进科技创新,推进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发展,形成发展新格局。
完善产业价值链
拓展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深度
“十四五”期间,立足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发展医药制造业和特色生物医药基础上,积极发展制药装备、医疗服务等大健康特色产业。同时,加快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绿色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自贸港高校、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对接,集中创新资源,进一步融合产业和研发,优化产业供应链,进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对接和引进粤港澳、长三角等地优势资源要素、高端产业化医药项目及带动性强的企业。
推进生物医药企业做优做强
提升国际竞争力
充分利用自贸港先导性项目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建设契机,加大国内外生物医药先进企业、技术等引进,打造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自贸港建设为契机,以资本、品种、品牌、营销网络为纽带,鼓励省内外企业整合优质资源,实施并购重组,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引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成长性高的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推动海南医药企业有序培育梯次上市。鼓励海南医药产业资产证券化,通过并购重组进入证券市场,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在海南“药谷”等园区内设立生物医药知识和技术服务平台,帮助园区企业完成新药注册、投融资、信用评估、创新资源等服务,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加强引智引才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紧抓自贸港建设百万人才进海南的机遇,充分落实人才战略,着力创新研发、生产质量、国际认证注册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琼创新创业。提升自贸港人才政策实施效率和实用性,健全人才、专利、技能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调动人才队伍积极性。推进高校医药专业、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医药重点实验室等发展,完善校企对接机制,提升人才培育的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提升自贸港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为产业发展解决资金之困
“十四五”期间,要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问题、新需求和新方向,不断优化调整财政支持方式,适度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各类专项资金作用,加大对创新药、成果转化、医药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支持力度。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担保及补贴基金,为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引导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达到降低创投基金投资顾虑和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成本。针对自贸港医药企业建设需求,加大与深交所、上交所等合作,提供包括公司债、资产证券化、REITs等在内的渠道多样、期限灵活的直接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发行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