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推动自贸港成为"双循环"的枢纽

2021-03-16 00:00

  2020年全球经历了百年来规模较大的传染病大流行,世界经济发展陷入深度衰退,社会民生遭遇重创,全球局势错综复杂,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新形势,国家提出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建设可考虑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紧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力争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枢纽。


1

将海南打造成为"双循环"

 绿 色 发 展 的 纽 带


  2020年5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将其作为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的决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碳减排"30·60"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十四五"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绿色发展有望成为更为重要的新动力,以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与市场获得快速发展,这也为碳中和目标下构建绿色金融政策设计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海南自贸港基于其制度安排与区位优势,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有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会贯通。作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海南自贸港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使命,具备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基本条件;作为国家级的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自贸港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改革创新,也要在绿色转型上先行先试、作出表率。在此背景下,海南可紧紧把握国家总体战略与自贸港建设的重大契机,打造背靠中国、面向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的国际化绿色发展通道,探索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协同绿色发展的路径,引领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浪潮。

推动清洁能源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也是海南自贸港推进绿色发展需把握的重点方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实体产业需要依托原有庞大的传统产业,虽然海南自贸港自身市场体量较小,但是海南自贸港未来是一个双向开放的市场,具备足够的潜力依托内外部市场发展。因此,在探索绿色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围绕清洁能源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海南应在资金流转与绿色技术交易通道上发挥相对优势。资金流通方面,目前资金瓶颈仍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挑战。海南应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包括银行绿色化转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担保体系、碳金融的构建,细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的地方试点工作,满足绿色证券投融资需求,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绿色技术方面,主要针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前沿绿色技术,开展国外技术交易、引进等服务,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市场。作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海南应在技术交易、引进与绿色融资机制的完善以及碳金融市场的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优先发展,将自身打造为境内绿色企业走出国门与境外资金进入国内的重要平台、碳交易市场的先行者和先进绿色技术的研发集聚中心,争创全球自贸港绿色发展的模板。

2

以数字化提升海南自贸港绿色治理能力


  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当中,形成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诸多城市相关领域得到了应用,并极大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新时期下海南自贸港建设,可借鉴部分城市先进的治理经验,在绿色发展路径中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提升区域绿色治理能力,对推动实现全岛绿色发展、探索培育绿色市场以及打造国际先进自贸港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提升自贸港的绿色治理能力,可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开展:一是城市绿色治理数字化。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环卫、燃气、供热、地下管线等信息化系统,提升交通管控智慧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与智能化管理;二是企业绿色治理数字化。围绕企业生产、生活活动,将企业的能耗、产品生产与销售、排污以及社会责任等信息纳入到大数据监测中,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实时监测与反馈,形成企业的绿色化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企业监管、政策覆盖以及融资等活动中;三是个人绿色管理数字化。将居民的用水、用电、天然气及汽油使用量、交通出行、消费等纳入到个人数据库中,形成个人绿色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当中。通过以上措施,以数字化能力实现对全岛城市区域、企业以及居民的绿色监测与管控网络,为全岛形成统一的绿色评价标准、培育绿色要素市场、接轨国际奠定基础。

3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机制 ,

推动绿色要素市场的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体现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比如能源、交通、建筑、制造业、农业,包括金融行业都需要实行更加明确的低碳化战略。未来海南自贸港可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技术的政策与实践的协调机制,为金融支持市场化绿色技术创新、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提供坚实保障。围绕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海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自贸港打造成为双循环下的关键枢纽。

  第一,打造境外融资平台,建设海南国际绿色证券交易市场。"30·60"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压力日益突出,全球市场对于绿色低碳的国际投资以及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日益关注。发展绿色证券是海南自贸港发挥资本市场效用,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融入国际资本市场,打造境外融资平台的有效途径。但是国际绿色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海南自贸港可考虑以绿色债券为突破口进行试点。一方面,境外进行债券融资的利率相比于国内更低,具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可以与绿色金融共同发展、有效结合。一是绿色概念、绿色产业均为国际投资机构所青睐;二是两者都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公用事业,具备政府信用背书;三是能源为日常消耗必需品,一旦项目成型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属于优质项目。节能环保技术则具有巨大的社会、环境效益。因此,以绿色项目先行,依托绿色金融工具,经专业金融机构与增信机构打包面向国际发行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债券,是较好能与国际接轨的切入点,也是引进国际资本,联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业务较为薄弱,如海南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以绿色债券为突破口,从绿色信用评级环节切入进去,联合国外先进的绿色服务机构,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推动成立服务于境内外债券发行的信用评级实体机构,探索建立国际认可绿色信用评级体系,为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服务。届时,海南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与政策优势,将吸引中国企业前来海南发行境外绿色债券,将自贸港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境外融资的重要平台。在绿色债券市场获得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拓宽服务对象,建设海南国际绿色证券交易市场,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吸引国际投资者及管理的能力,为绿色低碳企业、技术提供多元化支持。

第二,建设碳排放交易所等绿色资产交易平台,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根据人民银行研究统计,目前已有70多个国际和地区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1个,覆盖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的10%。自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至今,中国已经发展成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初步统计,目前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截止2020年8月末,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在此背景下,加快建立海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落实减排承诺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鉴于以往在MRV(Monitoring、ReportingandVerfication,即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碳定价等方面的缺失导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缺乏活力,海南自贸港在应用数字化推动绿色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优势,为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交易定价、信息披露等提供支持,将区域、企业以及个人的绿色信息纳入管理当中,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碳排放市场,并逐步探索形成规范的碳定价机制。同时,海南可考虑在环境权益、企业以及个人碳权益等方面进行尝试,在基于碳排放权的衍生金融产品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建立新型的碳交易市场机制,为统一的碳市场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力争成为国家碳市场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另一方面,海南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碳交易市场,尝试参与到全球碳交易市场体系当中,探索国内外碳市场的交易路径与合作模式,在碳排放的全球治理当中充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衔接点。因此,海南可考虑加快推动国际碳排放交易所等绿色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设,先行先试系统性推进碳排放权和碳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碳减排的体制机制,使自贸港成为链接国内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枢纽。

第三,建设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发展委托运营,引进先进人才。鉴于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存在的短板,绿色发展亟需有效引进全球先进绿色技术。随着自贸港建设的逐步深入,免签政策的逐步推进,进出海南将变得更为方便,非常便于外国人士来海南就业。人才引进的便利性将有助于解决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委托运营管理问题。同时,鉴于该种优势以及其他独有政策,在海南尝试推动建设面向全球的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可为绿色先进技术进入海南,并以海南为通道继而进入大陆提供渠道。

第四,积极支持推动设立中外合作的绿色基金。绿色基金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绿色投融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全球日益重视绿色发展的情况下,国际投资的绿色化和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绿色基金随之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的新动力。海南自贸港应充分发挥其在"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方面的优势,重点引入境外资本发起设立绿色基金,进一步推动国际投资与合作。当前,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已联合印发《海南省关于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股权投资暂行办法》,为吸引境外资本落地海南,为吸引境外资本落地海南,并以此为渠道参与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南自贸港需进一步完善绿色基金发展的系列配套机制。一是积极拓宽绿色基金的融资渠道,加强外资引进力度与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由政府引导基金、金融机构、国内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二是围绕绿色基金的制度框架、管理机制、激励办法、风险防范与补偿、融资担保、绩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基金的制度体系与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绿色基金对于绿色产业发展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引导作用;三是以绿色技术交易为突破点,大力鼓励绿色技术创新与发展,对境内外机构参与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予以支持,推动海南建设成为绿色技术研发集聚中心,进一步培育绿色市场,加速绿色投资发展、绿色技术推广及国际投资合作的进程。

4

以绿色教育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全 面 打 造 " 绿色自贸港 "


  海南自贸港实现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上自政府、下至民众的广泛参与。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岛范围内开展绿色发展教育,提高全岛人民的绿色意识,培养适应自贸港发展的绿色人才,对于推动海南自贸港高效率高质量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发展教育应围绕职业教育与公共教育两方面展开。在绿色职业教育方面,一是进行绿色服务能力培训,面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受众,围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就绿色产业发展的状况、行业特性、政策环境以及具体的支持路径展开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绿色产业的认识,提高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二是进行绿色技能培训。重点围绕绿色市场从业人员,针对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等领域,就技术领域的操作细节,金融领域的工作机制、业务模式、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实用型技能展开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能力。绿色公共教育方面,一是绿色消费教育。着重培训对绿色产品的辨识能力,对绿色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进行普及,提高居民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引导居民形成绿色消费观念,逐步培育岛内绿色市场;二是节能环保教育。重点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方式,譬如针对垃圾分类开展分类以及辨别培训,引导居民在工作生活中如何进行节水、节电,倡导绿色出行,真正构建资源节能型社会;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教育。海南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海南人民的骄傲,也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但生态系统有其脆弱性,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用心呵护生态环境。通过在全岛深入开展绿色发展教育,使海南自贸港以全新的"绿色自贸港"出现在国际视野中。

总之,中国"30·60"碳中和目标给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设定了一个远期目标,由此产生的政策约束和产业变迁将加快国家现代化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推动气候投融资、生态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在此过程中,地区发展和金融机构均具有重大机遇去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南自贸港可充分发挥其作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聚焦绿色发展领域内实践问题,围绕技术交易与资金流动为着力点,以数字化的绿色治理能力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以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培育绿色要素市场,以绿色教育培养绿色人才并普及绿色发展观念,紧紧推动以自贸港为纽带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联动,先行先试,探索形成新时期下海南自贸港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有效发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在碳中和实现路线图中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Tags

站点地图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2025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UJCMS

琼ICP备200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