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银行机构肩负着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银行机构在环境风险定量分析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有效预估环境风险的影响,银行机构要借鉴国际组织和同业领先实践,探索和构建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体系,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为了评估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国际一些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机构陆续开展了以评估环境风险为目的的压力测试工作。英国金融审慎监管局宣布针对贷款机构和保险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计划,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制定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新制度,欧洲中央银行发布银行业环境与环境风险影响指南,评估环境和风险因素对市场风险头寸和未来投资的潜在影响。借鉴国外已有实践,本文借助具体压力测试工具探讨环境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是指将因环境因素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方法等对环境风险进行识别、预警、整改等,以有效防范、控制和处置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开展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开展环境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在需要。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很少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范围。随着社会大众对于环境风险的关注以及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要求日趋严格,环境风险—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之间利益和风险传导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在参与国际银团融资等跨国融资业务时,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和能力也逐步成为一道技术性壁垒。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冶沿线国家投融资的建设项目中,沿途国家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环境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融资项目的失败,为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国际声誉带来影响。为了弥补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并探索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并尝试将环境因素纳入客户评价体系中。
二是主动探索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是全社会对商业银行的期望。在环境风险受到重视之初,公众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高排放、高污染的制造行业上。但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大家开始发现,金融资金融通的功能与企业节能减排资金的运行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并降低经济总体的环境风险的效率更高。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虽然其自身经营对于环境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使用,可以通过改变授信政策制定来影响融资企业的环保行为。同时,商业银行具备较强客户识别能力,可以选出对环境友好且高效的项目或企业。公众开始期待商业银行制定标准、推出方法、研发工具,引导社会资金从“两高”行业流出,流向绿色企业和项目。这就促使商业银行开始加强自身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以推动社会投融资的绿色转型。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分析
01 环境风险识别
准确、及时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对于环境和社会风险而言亦是如此。按照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就环境和社会风险而言,有些风险因素,如化工企业违规向河道排放污染物被环保管理部门处罚、煤矿企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比较容易通过某种信息渠道自动捕捉分析;而有些风险因素,如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下跌导致CDM(清洁发展机制)淤项下资产大幅缩水等,同样会对相关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这种相关性较难准确量化。这就对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识别风险的主要方法有制作风险清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均可应用到环境风险管理领域。
02 环境风险评估
1.信用评级
环境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客户信用评级是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通过评估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测算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从而给出信用评分。环境信用评级是对客户的环境表现建立一套评分体系,并赋予借款人一个分值,以此来显示借款人的环境风险等级。多数信用评级可以使银行直观地获悉客户的违约风险状况。环境信用评级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融合到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评级中。
2.整合分析
所谓整合分析,是指在授信分析过程中将借款人的环境风险视为一项重要的风险来进行评估。该方法的逻辑是,将环境风险视为信用风险来源的一种,同销售、供应、财务等其他众多风险因素一样,都会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因此都应被纳入信贷评审过程中,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监测管理的信贷全流程中进行管理。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只需要在现有授信分析报告框架中增加环境风险因素和相关要求即可,而不需要单独设置新的评估体系。
3.承诺条款
承诺条款是国际上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它是指商业银行经过环境风险评估后,认为客户在满足相关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后,可以有效管理环境风险,因此,银行会采取在与客户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增加相应条款,要求借款人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和管理可能引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并明确如果因客户未履职而发生环境风险,客户需承担的相应责任等。
环境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需要持续不断健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授信政策及授信审批指引等制度,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技术,将环境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纳入贷前、贷中及贷后各个阶段,密切关注融资业务各环节,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环境管理及污染治理等政策要求,提升环境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01 贷前识别环境风险
将环境信用评级为红牌、黄牌的企业视为环境不达标企业,并原则上禁止对该类企业新增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以及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银行不提供信贷支持;若涉及排放污染物的生产类企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银行亦不提供信贷支持。
尽职调查环节,银行会对企业及项目在环境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如通过现场走访及授信资料审阅的方式核查企业或其运营项目是否符合环保相关政策规定,核查企业排污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在生态环境厅或生态环境局网站查询企业最新环境信用评级结果,以及核查项目是否已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02 贷中评估环境风险
授信审批环节。根据银行授信政策,授信业务整体导向中明确提出,从严限制“两高”行业授信,有效防范环保、安全生产风险,防范资金流向“两高”等限制与禁止领域。对于“两高”行业的客户和业务,严控新增,存量业务继续执行有序退出和持续压降政策,同时严格控制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稳妥退出过剩产能领域和僵尸企业贷款项目。授信审批部设立绿色信贷科,为绿色信贷业务分配审查资源,以保障绿色信贷业务的受理。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的审批制度。
资金拨付环节,推行严格的审查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查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将客户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状况作为决定信贷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
03 贷后进行风险管理
跟踪监测环节,在项目贷后持续监测环境风险,保持对企业环保情况的关注,包括对企业排污许可证的续办情况、排污情况、环保设施验收结果、环境信用评级结果等环保相关许可证及设施进行持续跟踪。如发现企业排污许可证未续办、排污不达标、环保设施验收未通过、被评定为红牌或黄牌等风险信号,银行将暂停向其发放授信,并根据重新调查的结果,考虑收回存量授信,逐步压降退出。
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作为银行常用的风险分析管理工具,在环境风险的量化分析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压力测试分析,银行可以对行内信贷业务面临的环境与环境风险进行前瞻性预判,了解环境与环境风险因素对客户可能造成的影响,便于及时采取科学、系统的缓释措施以应对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政府及监管机构出台一系列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各行各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在银行客户中,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选择高碳排放行业(国家八大高碳排放行业),重点是对行业中纳入国家或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碳排放管控名单中的企业(以下简称“控排企业”),以碳价和碳配额作为影响因素,开展了相应敏感性压力测试,目的在于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银行持有的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
1.测试方法学
压力测试可以选择2020作为基期,测试期限为10年,测试基于静态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即测试期间银行资产负债保持不变),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科目除受环保成本冲击影响的科目外,其他科目均与2020年末保持一致,按照企业端风险传导和银行端风险传导两条路径,先后将碳排放成本从企业的营业成本端最终传导至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及资本充足率等核心经营指标。压力测试的整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2.压力情景和关键假设
(1)压力情景。压力因素:碳价上升,碳配额逐年降低情景下,银行高碳排放行业授信客户财务表现受影响的程度以及违约风险的变化。碳价:设置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碳价情景,在2021年至2030年间碳价线性上升。配额:高碳排放行业免费配额比例将从2020年的100%线性下降至2030年的65%。
(2)关键假设假。一是设高碳排放行业2021年至2030年均不减产;二是假定高碳排放行业对上游、下游均不具备议价能力。
3.企业财务变化
相较于基准情景,企业产量稳定的情况下,额外的碳成本使企业总营业成本逐年上升,当碳价上升到最大幅度、碳配额约束力最强的情景下,成本较基准情景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净利润也出现不同幅度下降,利息保障倍数更是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4.企业违约情况
根据压力测试方案,电力行业企业的盈利指标和偿债指标均受到碳成本较大的冲击,在不同情景压力测试下均会成为违约客户,且压力因素越大发生违约的时间越早。而其他测试行业企业的盈利指标和偿债指标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碳成本的冲击,但是在不同情景压力测试下银行这些高碳排放企业均不会成为违约客户。
5.企业评级变化
测试结果显示,碳成本上升对不同行业测试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电力行业受影响程度最大,导致其在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甚至B,给银行资产带来信用风险,而其他三个行业的测试企业评级不受影响。
6.压力测试结果
本次压力测试的客户测试前均为银行正常客户,测试后额外的碳排放费用使客户企业的营业支出逐年上升,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逐年下降,相关偿债能力指标相应恶化。从行业角度看,电力行业受碳排放费用上升的影响程度较大,造纸、钢铁、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三个行业则较小。
7.压力测试结论
压力测试结果表明,虽然环境转型风险的加剧会增加银行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但由于八大高碳排放行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高,银行所面临的和碳价相关因素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未来银行将持续关注相关因素的长期趋势和对银行客户造成的潜在影响,并将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及时制定应对措施。